封兴中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各种便利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实现快速的互动,双方的界限被打破。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传媒的模式下传播范围较小,影响的人数也较少,而当新媒体与少数民族互动时,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必然因为各自的差异而导致文化的冲突。本文就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播中的国家认同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民族间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132-02
信息时代下,民族文化因媒体工具的应用得以广泛的传播。在文化传播中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必然产生联系与矛盾,在新媒体时代下,从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主体来考虑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将有利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的理解。利用符号学、信息论以及传播学知识来揭示文化传播的内在过程,将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的构建。国家认同的实现是由国家范围内,社会各种群体由稳定性文化所维系,人与人共享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与文化的认同,所以说文化的认同将极大地有利于国家的认同和社会的和谐。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来探索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国家认同的构建具有必然性。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信息的快速革新致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类在不自觉中进入新的媒体传播时代。
新媒体是什么?在对其含义进行界定时经常处于所持有角度的不同导致不一样的意义。新媒体的“新”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旧”而言的,新字突出的是在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代替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而这种代替是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而发生变化的。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都可以是单独存在的个人而不像传统中的以集体存在的主体。具体而言,新媒体就是凭借数字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向信息的接收者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媒体,从而满足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需要,解决信息阻滞的瓶颈。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三个特征。
(一)即时性
传统媒体如报纸因较大的受到印刷以及运输的限制,在信息传播方面较不方便,信息接收者往往在获得信息时,信息所发生的时间以及其功效早已在报刊传播的过程中丢失。信息的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媒体则与此相反,它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瞬间将信息传播给他者。这种即时性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受的限制,市场经济下用户可以随时的利用信息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新媒体因为是可以在用户之间实现信息的互动,信息交换的形式实现了更多的信息分享,而传统媒体着眼在一对多的传播,这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所负载的价值。
(二)个性化
传统媒体侧重于大众化的文化传播以及意识说教,而新媒体则在选择上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做好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个体的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用户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通过媒体设备来进行传播,在传播中实现同类兴趣爱好者的相互呼应。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中,用户可以搜索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来源。然而开放性空间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不能保证其质量的优劣,在对人的思想文化塑造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虚拟性
新媒体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空间上。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上,用户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有别于现实生活中各种正常的交往活动,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用户可以在新媒体空间上传播一些失真的信息,根据自己所好来改变信息与真实情况的符合度。而信息的发布者因为其利用虚拟的身份进行在线交流,所以相对于日常的真实主体,其身份也具有虚拟性。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广泛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和时代文化相互的交融,在融合中实现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基于文化传统之上的,新媒体工具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整合手段。
(一)新媒体传播促进民族文化实现“数字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传统媒体下,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利用报刊杂志等方式进行,这种传播方式在受众方面受到限制,而且传播途径较为复杂,而新媒体下,互联网络的应用将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民族文化在这种载体下影响范围大大地扩展开来,在新的载体下,民族文化通过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传统民族文化能够更加方便的得以保存和传播。相较于纸质传播的高成本,互联网络的传播实现了低成本文化传播且更加的方便快捷。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是结合时代的发展而采用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利用新媒体手段,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在互联网中传播,这种传播不是对其文化进行完全的搬移,而是一个不断的整理加工的过程。
(二)新媒体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创新
新媒体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能够影响一个民族行为习惯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当它在互联网络的平台下与其他文化实现了相互的交流,在与时代精神进行融合时就整合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网络中,文化的传播没有等级的限制,各种文化供给在一个平台供用户选择,民族文化不会因为地域或者民族的歧视而遭到大众的鄙弃,社会成员主动的传播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多种途径的信息文化来源避免了单向文化传播的文化垄断现象。网络传播突出了主体的参与性,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动的选择,少数民族文化会在这种自我选择中脱颖而出。自我选择的后果是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没有整齐划一的文化强制发展,在各具特色中文化将能够在多元的选择中交互交流。新媒体增加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在精神层面上注入了个性、自由的时代精神,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新媒体技术传播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影响
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偏远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及经济条件的限制,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利用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的。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则改变了这种缓慢的文化传播过程,加速了文化传播,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接触人群。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虽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进程,但在多样化的文化空间中,各种文化媒体的相互发展也给国家的认同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语言区别导致认同上的疏离
新疆是我国国土的一部分,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与内地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利用新媒体的民族文化传播中,使用汉语传播才能扩大受众人群,然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在转换中不可避免的会引起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失真,文化的歧义出现在语言的转换中就会造成对事物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少数民族众多,在语言的转换中会导致各种不便,来回转换的语言给人造成一种繁琐的感觉。新媒体要求信息的快捷与便利,而民族文化因为语言的差异性就会造成这种特征无法应用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中。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就要求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当利用自身语言来传播时就会遇到受众有限的瓶颈,解决好这种两难的困境要求转变传播思路,例如可以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实现文化内涵的转换。
(二)消极化影响因素的存在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的建构
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和手机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资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新媒体在加速信息流通的同时也给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即时的到达用户,而当消极信息传播时,不理性的用户将会表达出自己的感触,甚至采取极端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爱恨情仇,这种狭隘的感情将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特别是在涉及到一些民族之间关系问题上的敏感事件。近年来,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就利用网络的这种效应传播激进的思想,在强大的意识理论指导下,缺乏对全局的理性分析就使得一部分人信以为真。互联网突破地理空间和时间的特征方便境外媒体对国家民族关系的挑唆,在网络的无形化发展中,如果不能及时的订正信息的来源,官方的确认表达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导致国家认同的危机。
四、小 结
新媒体以其独特性优势在信息化时代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分享与流通,民族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创新性发展,然而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网络传播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在少数民族文化内部可能造成文化的认同危机,而上升到国家间就会导致国家的认同危机。文化在传播中也会遇到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实现相互的交融与创新才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应有之道。
参考文献:
[1] 张瑞倩.电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补”——以青海“长江源村”藏族生态移民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
[2] 郭家骥.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荫榕,陈玉霞,董嵩斌.关于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J].学术交流,1999(4).
[6] 郑丽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1).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