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丽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养成了学生怯于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因此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问题教学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 语文课堂 教学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7-02
1.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概述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有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它对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2.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2.1 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不仅将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将提问视为自己的某种特权,不提倡、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整个教学只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预设的教案进行,学生只需“乖乖听课”,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就行。这种教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从充分发挥。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有疑问或想法,谁会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自己的老师呢?潜移默化中,学生就缺乏了提问质疑的勇气,缺失了问题意识,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发展。
2.2 教师的教学方法失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多以叙述和讲解为主,甚至“满堂灌”,既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留足阅读体验的时间。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又从“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以“是”或“不是”仓促地回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频繁费时而又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使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更害怕教师提问,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种“满堂问”的教学,形似启发,实为注入。表面上热闹,实际上无效,其实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问题与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也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2.3 教师的评价方法不当
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答案、轻智力开发。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见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循循善诱”拼命往“标准答案”上靠。为了高考,教师常常采用题海战术,且把正确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却忽略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即怎样通过自己思考、探索正确答案。这就导致学生思想程式化、刻板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积极主动探究意识淡薄,不再思考,不再怀疑;只有答案,没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丧失了。
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3.1 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信息。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习能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进入“愤”、“悱”状态。创设情境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有关教学纪录片等等。要上好一堂课,课堂教学的氛围很重要。在语文问题教学中,对教学的问题情境设置尤其需要教师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过硬的学科素质。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问题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环节最为关键,因为它为整堂课定下了一个学习、探究的基调。第一,新旧知识的矛盾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在学生平静的心田里激起巨大的波澜,在认识领域产生激烈的碰撞,吸引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自觉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并因此获得极大的愉悦与满足。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第二,提出虚拟性问题,引发学生联想的兴趣。虚拟性问题是指教师根据文本中的现实材料,提出的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延伸到与文本内容之外的问题。根据虚拟性问题可以得出与文本相似的结论或结局,也可以相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趣味因素”,提出虚拟性问题,在满足学生好奇的同时,将其思维延伸到课文之外,进行深入的、开拓性的思考和探索。
3.2 认识学生心理特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
高中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也被心理学家称为矛盾、焦虑、暴躁、压抑的时期,是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高中学生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快速发育和初情期开始;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逻辑抽象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不轻易与他人主动接近,不轻易向他人提出问题,不轻易向他人寻求帮助。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学生容易产生问题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对挑战因势利导,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3 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启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不开。学生认知水平越高,越容易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紧扣教材,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形成问题意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要难度适宜、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开启学生问题意识之门。
3.4 引导高中生反思,促进学习策略的生成
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问题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学习策略,特别是问题策略的生成过程。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目的。针对问题的回答时学生需要用己有的知识进行推理、比较,进行简单的叙述和解释。
4.总结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创新人才的思维动力,在思维过程及整个认识、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诱导学生自我提问”为手段,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