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群旦
【摘 要】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是靠长期的培养而形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才富有成效。做好德育工作,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那么,在社会变革和德育面临严峻挑战的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学生 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这名明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身上的责任之重大。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进行了点滴思考,对当前小学的德育工作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要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德育工作者务必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实际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增进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生活实际,看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把引导和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和价值混乱作为总体目标,面对全球生态化、网络化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大趋势,引导学生慎重思考主体生命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能动作用,创造价值,从而在纷纭繁杂的价值领域选择牢固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质量意识,并且用宽容的精神,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沉重的应试压力下解脱来出,摆正德育的功能取向和目标取向,勇于反思,敢于质疑,大胆实践。还要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出相应调整,遵循学生品德发现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其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在当代独生子女日益普遍,学生中个人主义日益抬头的状况下,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应该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际,积极调研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学要素,作为一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熟悉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将此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要适时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提供良好的榜样,创设道德情境,讓学生在有意识模仿的心理准备下,形成道德信念,丰富道德情感,自觉抵制诱惑,培养毅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与日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爆炸”时代。教师要给学生的不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随时更新知识结构,否则就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有人说,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这种说法其实具有片面性,因为一本书再好也是静止不动的,不能与时俱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不断学习和进步。
三、要重视日常活动渗透
德育应该是在生活中不着痕迹地进行的。古人强调“无为而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因此,德育的艺术不是生硬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教育。淡化教育痕迹,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不教而教”,表面上看,好像不是教育,实际上却是深刻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内容渗透到课堂、课间游戏、值日生工作,甚至平常的聊天等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在精心设计自然、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教育。
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一般来说,我们主张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而在这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倡师生共建共维护,这样学生才会珍惜学校的绿美化净化成果,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彰显的是规范和约束作用,告诫师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便赘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的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而一旦这种人人努力为校园作奉献的氛围形成,学生的德育目标就业已实现了,学生的情操、品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
德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德育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任重道远。德育直接决定着我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素质,其实质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清醒地认识,在多方面下功夫,将德育工作做细做实,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