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翻译过程模式下的翻译教学

2015-05-30 05:29李晶晶
关键词:语篇译文语义

【摘要】翻译教学要达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探寻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动态翻译模式综合分析影响翻译过程的各个要素,使得翻译过程的研究更具客观性。此模式用于指导翻译教学,注重翻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学生在翻译课程中自己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翻译教学的效率。

【关键字】动态翻译模式 翻译过程 翻译教学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 manner that canbest motivate students who can thus enhance their proficiency in this regard. A dynamic translation model can involve all the impact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making the research more objective. Such kind of a model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can monitor all the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thereby encouraging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thinking and re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eventual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Key words】a dynamic translation model,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 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0-02

引言:

翻译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高年级专业课,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词句、篇章的翻译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以及中英两种语言在词义、词序、语法形式、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具备双语互译的能力。目前翻译课程展开以基本翻译技巧为框架结构,辅以大量的翻译练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动态的翻译过程模式探讨翻译教学,综合分析影响翻译教学的各种要素,能够使翻译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

1.影响翻译教学的各个因素

“课程教学过程受到教学组织的影响。语言学习者学习的质量和数量,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都受到师生互动,课堂小组活动,学习者对材料的掌控,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任务顺序的影响。”(Graig,2000:3)也就是说,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与学生对于课堂的接受程度是影响语言教学的主要因素。对于翻译教学来说,学生的认知背景,学生进行语篇分析和句法分析的效度,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的认知背景和引导学生能力将影响翻译课程的效果。具体的说,学生的翻译过程包括对源语的理解和运用目的语重新进行建构。源语文本包含一定的信息和交际意图。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知识框架出发,根据源语文本、自己的经历和内化的文本资料重建译语框架。学生的认知背景,语篇的分析能力,对交际效果的预测能力,对于语义、语法、语序、语境、修辞手法等的把握是影响学生译文优劣的因素。归结到一点“没有娴熟的双语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句空话。”(王立弟,2001:57)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学生可能遇见的难点和常见易犯错误:词汇词义选择的精确性,语境的选择,译本的交际效果,句式结构的安排和修辞手段的选择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篇章的理解能力,对篇章文化背景的掌握都是指导学生翻译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2.基于动态翻译过程模式的翻译教学模式

“既然翻译的本质是交际,就应该把翻译置于整个翻译语境中加以分析,放在影响翻译的各种语境因素中去认识。”(栗长江,2008:64)翻译的动态模式就是把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列入翻译研究的范围之内,使翻译过程的研究更为全面和客观。翻译从本质来看,是语际交际行为。翻译作为交际行为,就是译者对源语信息内容进行解码,选择适合该套代码适合通过的信息通道,将信息重新构码,形成新的语境系统的过程。信息解码后,经由信息通道到达译语环境,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译者个人的百科知识,对于源语语境信息的把握,对于源语交际意图的感知,译语所处的文化对于源语文化的接受程度。翻译的动态模式就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

动态翻译模式为:1.对源语信息的解码过程,对于源语文本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把握,明晰语境中各信息之间的指代关系,源语信息中若干难处理信息点——逻辑连接处以及文化信息——的确认;2.译者根据译语所处文化环境,选择适合信息系统通过的语言,逻辑和百科信息通道;3.译者重新构码。译者根据源语的信息意图,找到译语中可以表达这些语义的词句,再根据源语的交际意图,灵活进行语义、句法、修辞等层面的变通,运用满足译语交际需要的语言进行语篇的整体性传译。最终的译文要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认知意图相对应,还必须考虑到译语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体系。

动态翻译过程就决定了翻译教学必须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灵活的处理教学中和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碰到的难点。教师的翻译过程与学生的翻译过程不同,学生之间的翻译过程也不同,对于语言的选择,对于意图的揣摩都有差异。这使得翻译教学的灵活性大大提升。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假设教师的翻译过程是一个标准的翻译过程,学生的翻译过程与教师的翻译过程越接近,翻译的最终成果也相对较为理想;不同学生的翻译过程成为教师总结学生译文出现问题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的依据。

3.动态翻译过程下的翻译教学过程

动态翻译过程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把重点放在译文的差异上。在比较之中,引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导性(facilitation)组织翻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是动态翻译教学的核心。“建导而不是控制才是激励人类的指导性原则。”(Ford, 1992:202)因此我们可以把翻译教学过程细化为以下七步:

第一部分,翻译任务指派。选择不同难度的翻译篇章和句子,体裁可以从单句,简单的散文文体,渐渐过渡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复合句,文学作品以及实用文体;以三十人班级为例,将30人分为6-7组,要求学生以每小时150-200词的速度完成汉译英篇章,每小时300-400字的速度完成英译汉篇章;并对篇章中需要重点处理的部分进行提示。

第二部分,翻译过程监控。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时,教师进行过程监控,即监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原文进行语义,句法,修辞方面的语义重构,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译文比较讨论。各组译文交换,让各组成员对其它组的译文进行讨论,分析本组和其他组产生不同译文的原因,并推举小组长对本组分析讨论的结果做出报告。

第四部分,译文问题总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集体讲评。

第五部分,亮点赏析。分析总结学生中发现的好译文,并给出参考译文,让学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进行对照分析,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在翻译过程中是怎样处理容易误解或者是无法正确翻译的部分的,发现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以及佳作之间发生偏离的原因。

第六、七部分,课后作业,作业评估。这两部分是对上述过程效果的检测,通过课后作业的操练,看学生是否能够避免一些容易发生的错误,选择具备特定交际功能,符合源语交际意图的语言结构和语义成分。教师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并调整教学的进度。及时的回馈信息,学生也能够调整自己的翻译学习。

4.课堂教学过程演示

基于动态翻译过程的翻译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翻译材料。篇章对比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重点:一是学生之间译文的对照;二是学生译文与参考译文之间的对照。教师在比较教学中要“充当协调员、协助人、咨询员,给予学生及时的指点、检查、反馈、诊断、评价、肯定、建议,并随时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夏纪梅,2003:110)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迅速拉近了,有效的沟通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效率提高,翻译课程展开的形式也随之展现出多样性。下面以四句选自《橘颂》的学生译文进行教学过程演示。

教师可以先把这篇散文分派给全班同学(分为6-7组,每组4-5人),并在翻译实践开始之前,将划线部分作为重点语句,对重点语句的结构和语义进行指导;然后将原文分派给学生规定在一小时内完成。下面就四句重点语句的学生译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①I give my vote to the orange.

译文:我最喜欢的是桔子。

我把票投给桔子。

若是投票给一年里所有的水果,我一定把它投给桔子。

②riot together upon the table

译文:在桌上互相攀比

在桌上仿佛开始了暴动。

在餐桌上争相媲美。

③But all this would count nothing had not the orange such delightful qualities of taste.

译文:如果柑橘没有这样令人愉悦的舌尖感受,上面所说的一切也就沦为空谈。

若是柑橘没有如此甜美可口的味道,上面所说的一切也就子虚乌有了。

柑橘若是没有如此美好的味道,上面所说的一切也就什么都不算了。

④Igrudge every marriage in that it means a fresh supply of orange blossom, the promise of so much golden fruit cut short. However, the world must go on.

译文:我憎恨人们举行婚礼,因为婚礼需要新鲜的柑橘花朵,这样,柑橘花朵生出无数金色果实的希望也就随之消失。但是,世界还是要继续。

我憎恨每一场婚礼,因为婚礼需要新鲜的柑橘花朵,柑橘花朵就这样失去了变成金色果实的前景。但是,人类还是要继续生存下去。

我厌恶每一场婚礼。因为这意味着鲜橘花失去了变成金色果实的可能性。但是,人类还是要继续繁衍下去。

对于以上四句的翻译均来自学生译文。我们可以就以上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学生分组讨论,对以上七句重点语句进行集中讨论,讨论后给出每组认为较为优秀的译文,最后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译文对比;二:教师给出对比译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每组认为较为合理的译文,并结合所学翻译理论,对每组的选择给出理论的支持。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翻译过程,发现翻译中所的难点和重点,在独立操练时避免失误,迅速有效的完成翻译任务。分析如下:

第一句中学生译作的比较重点在于“投票”(vote)一词是否应该直接翻成“投票”,还是应该词语出现的上下文来翻译。从学生的翻译过程来说,初读原文后作出的译文一般是“我把票投给桔子。”但是,学生在继续翻译的过程中,发现原作是以这句起文,描述作者喜爱桔子的缘由。从这个桔子的语篇功能来看,第一个译文是学生持赞同意见的译文。在确定最佳译文时,学生会在各组中对该词的准确翻译进行讨论,并试图通过辩论的方式驳倒对方的观点,让学生了解英译汉中结合语境以及句子语篇功能进行选词的重要性。

例二中的“riot”是难点。学生会在“暴动”,“攀比”和“媲美”三个译文中进行比对。“暴动”是常用字典释义,但“riot”词也可指鲜艳的颜色。学生熟知的语义是“暴动”,译完后,学生也常常会感到译文不甚理想。“攀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对该词基本语义的理解给出的较为合适的译文。而“媲美”则是教师给出学生的最佳译文。学生对三个译文进行新一轮的比较,发现译文三是最符合该句语境的:桌上有樱桃、草莓、蓝莓、鹅莓,他们的颜色各异,令人感到目不暇接,这是译者作为读者产生的心理反应,投射到译文再造语境的过程,则翻为“媲美”令学生感到该译文与之后的语言流从风格上来说更为匹配。

例三翻译的重点在对于“count nothing”的语义把握和语言选择。该句原文结构是省略“if”的条件状语从句。学生一般能够把握该状语从句的结构,但是“count nothing”的语言选择是学生处理的重点。“子虚乌有”、“沦为空谈”、“什么都不算”三个译文可以让学生经过讨论对这三个译文进行对比评判。“子虚乌有”为四字格成语,但是语含贬义,而原文为中性词,“子虚乌有”是选词失误;“沦为空谈”指的是对于事物的评论苍白而空洞,语义符合,相比于“什么都不算”,语言风格与原文相近。

例四中的处理难点有三处。“a fresh supply of orange blossom”、“the promise of …cut short”、“the world must go on”。第一处,学生有把它直接翻成“新鲜橘花的供给”,使得前句的语义分布读来生硬。把“supply”一词进行动词化,语义的流动就变得顺畅起来。本例选取的三个译文已经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了名字向动词词性的转换。第二处“the promise of…”则为前途、希望之意,原文意为橘花就不会长成金黄果实。观察译文,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个语义的把握比较到位。三个译文都是可以接受的译文。“the world must go on”句,译文一按照原文字面意义进行传译,译文与前文不连贯:“世界还要继续”与前文“柑橘花朵生出无数金色果实的希望”联系不紧密,译文令读者觉得突兀。译者必须根据原文语境信息进行具体引申,令译文与原文联系紧密,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体会最后一句对于原文的总结功能。因此,译文一无法译出该句的语篇功能;译文二和译文三都翻出了柑橘花朵虽然无法生出金色果实,但是无论如何,人类社会还是会发展下去,不会受到自然界“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必然规律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译文二和译文三都是可接受的译文。

综上,教师注重学生翻译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更多操练和思考的机会,并在练习中揣摩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对于译品最终优劣的评判则是通过对于多个译文的对比分析由学生来进行最终的判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语篇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翻译鉴赏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的效率。

5.结语:

翻译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于单句和篇章的翻译实践,掌握双语转换语言技能,并培养语篇意识,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翻译课程的组织形式不能是照本宣科型的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必将使学生失去语篇意识,无法完全掌握各种双语互译技巧,翻译教学活动的效率不高;基于动态翻译过程模式的翻译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传统翻译教学方式的不足。由于课堂的主体在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下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学效果的评测不能单纯从语言的精确层面来考量,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语篇的功能性,从功能性出发来评判译文的优劣。

参考文献:

[1]Graig.Chaudr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Orlando Florida, 1997, “Contrasting Approaches to Classroom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guage Use and Learning” [A].

[2]Ford. M. 1992. Motivating Humans: Goals, Emotions and Personal Agency Beliefs[M]. Newbury Park, CA: Sage

[3]栗长江. 文学翻译语境化探索[M]. 北京. 线装书局. 2008

[4]王立弟. 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品质[J]. 北京:中国翻译. 2001(1)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晶晶(1981.12- ) 女,上海杉达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语篇译文语义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与语义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