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2015-05-30 03:27院继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活化石历史文化汉字

院继恒

内容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表意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凝练概括。汉字从发明到现在,从甲骨文到楷书,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一起延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汉字 历史文化 活化石

汉字来源于生活,基于生产的需要而创造。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自身的思维特点,字和思维相融合,字和生活相关联,字可以是所代表含义的直观体现。汉字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楔形文字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字,后两种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只能在博物馆一览真容,只有汉字顽强生存下来,并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历史悠久的汉字,保存了我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形音义之间本来存在一定的理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字的构造我们常常可以阅读古代有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成为一种可直接“研磨”的“活化石”文字。著名学者于丹认为:“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天道自然,人文是社会人伦。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来掌握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了解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让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有头脑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如果仅仅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信服。先用文德感化,但是却也改变不了,就可以诛罚他。以上可见,“文化”本来是指以文德进行教化的意思,是个政治性术语。

不同的民族,因为生活环境、语言习惯和自身发展的快慢不同,表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和特质就不一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其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汉字来传承。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中国文字---汉字,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又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续的主要脉络。传统文化和汉字虽出现有早晚,但相辅形成,互相促进。自从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传世文献来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汉字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了解我们先祖的发展历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二.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不仅记载了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汉字本身也充分体现了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一)汉字与祭祀文化

祭祀最开始的对象是神灵,上古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认为冥冥中有神主宰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在古文字中,凡与拜神有关的字多从“示”旁,如:神、祖、祝、社等。

《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但是《说文》的解释不见的都是正确的,据有些文字学家解释“示”的古文写作,中间的T形像古代祭祀的桌子,上面的一短横像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生肉,下面的的两点就是滴下的血。这形象的表明了古人在祭天时的场景。“示”表明了远古初民对自然神的信仰。

1.祭

甲骨文时期“祭”左边是一块滴着鲜血的生肉,右边是一只手,好像是手拿着生肉祭祀。到了金文时期,在下方加“示”,表示“祭”与神有关。《说文解字》的说解是:“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是一个会意字。清朝文字学家段玉裁注解说:“此三字会意也。”其中的“示”是神,左上方的形体是“肉”,右上方的形体是“手”,人们以手持肉,恭敬地向神明拜祭,这是古人祭神的生活写真。“祀”,《说文解字》:“祀,祭无巳也。”从字形上看,是一个人在祭祀桌前跪拜。《玄应音义》:“祀,祭无巳也,谓常年祭祀洁敬无巳也。”《国语》:“夫祀,国之大节也。”因而可知“祀”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祭祀的礼仪和制度。

2.祝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祝”字的左边是一个“示”字,右边是一个“兄”字。“示”表示与神灵有关,“兄”像是一个人面朝左边跪着进行祷告、祈福。《辞海》中解释: “祭祀中司告鬼神的人。”也就是祭祀时司祭礼的人。祝,意为巫祝,即是古代祭祀时祝告的人。 据考证,甲骨文和金文的“祝”字左边是“示”, 表示神灵, 右边是一个面朝左边跪着的人形表示祈求, 求神保佑, 求神赐福。段玉裁也注解说:“此以三字会意,谓以人口交神也。”意思是:巫祝用口与神交往。这里表现人们希望能通过巫祝与神的交谈来寄托自己的一些愿望,祈祷求福。

(二)汉字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基础,也是一切文化的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人进入饮食文化要从火说起,因为有了火古人才进入人类的文明熟食时期。所以与饮食有关的古字一般都带有“火”字。

1.炙

从“炙”的金文我们可以看出,上半部分是“肉”,下半部分是“火”。肉放在火上烤就叫“炙”。《说文解字》云:“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2.煮

金文不是太清楚,小篆中,我们可以看出“煮”上边像是盛满东西的器皿,下边是给器皿加热的火。把盛满东西器皿放在火上加热就是“煮”字的意思。“煮”是制作食物的一种手段。

(三)汉字与中国古代的居室文化

1.巢

从“巢”的小篆字形中我们可以看出,“巢”像人攀援木而居。

2.穴

从小篆字形可以看出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是土窟窿,地洞。《说文》:“穴,土室也。”

古代居室有两种方式:一是上古野外穴居,人们生活在洞穴之中;二是沼泽低湿之地,人们在树上筑巢而居。《始学篇》:“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南方多雨潮湿,北方干旱势高,巢居和穴处因地势和雨水的不同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由在独树上筑巢而居,经过多树巢居,最后定为干栏式房屋;黄河流域由凿穴而居,经过半地下穴居,最后定型为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

3.家

《说文》:“家,居也”。从“家”的字形看,它是个会意字,表示屋子里养着猪。上古以畜牧、狩猎的社会转入农业社会时,人们过着定居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家庭。早期家的职能,不仅供人居住,而且也供家畜居住,所以猪和家分不开。

(四)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1.冠

小篆“冠”,像一只手将一顶帽子加于一人头上之状,这是成年男子加冠礼时的镜头。在汉代,士族加以冠,庶人只能带巾,可知帽子是权威的象征,由于庶民不戴帽,暴露乌黑的头发,固秦朝以“黔首”称庶民。

2.履

古人称鞋子为履,履字的西周字形作一人的脚上穿着一只如舟形的鞋子状。

(五)汉字与中国古代的行旅文化

1.行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行”就是一个十字路口。“行”象形字,本义是道路的意思。《说文》:“行,道也。”《诗﹒豳风﹒七月》:“遵彼微行。”意思是络绎地走在小路上。

2.涉

“涉”金文是两只脚在河里一前一后的过河,小篆演变成左边是一条河,右边是前后两只脚组成的“步”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沿承下来且使用者最多的充满哲理内涵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发明揭开了了我国文明发展的序幕,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化革新过程,而这些革新既是其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文化,是中华文化永不熄灭的明灯。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汉字被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借用为自己语言的书写符号,形成超越国界的汉字文化圈,中华民族的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把汉字文化和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2]叶正渤.汉字、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J].汉字与历史文化,2011.01.

[3]申小龙.汉字的历史文化认识价值[J].中学语文,2002.10.

[4]贾湖刻符龟甲——追寻汉字源头的痕迹.维普网.[引用日期2014-06-15].

[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0.

(作者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活化石历史文化汉字
去澳大利亚遇见“活化石”吧
海里的活化石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红色“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