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交浅而言深的学问

2015-05-30 19:46郭静
中国广播 2015年9期
关键词:个性互动交流

郭静

【摘 要】人物访谈与谈话节目不同,更强调“访”,交流中探询的意味更浓。它与记者采访也不同,更突出访谈过程、互动交流和个性风格。基于这些特点,主持人在人物访谈中时常面临交浅而言深、过程即结果、有备应万变、一身兼三任等难题。要想访谈深入,与嘉宾见面前须想尽办法了解对方,“近点再近点”;见面后,须尽量减少对方的紧张感,“放松更放松”;访谈中,须随时关照对方的情绪变化,“真诚再真诚”,情真促“言深”。好的访谈,应提问有信息,访谈有观点,交流有情感。

【关键词】人物访谈 互动 交流 个性 交浅 言深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苏轼曾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意思是对交情不深的人说很深入的话,是很轻率的行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物访谈节目而言,“交浅”而“言深”,怕是命中注定、难以避免,且时时要面对的难题。

如何让一个人面对并不熟悉的你打开心扉?这似乎更像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让我们从人物访谈的特点、难点开始,寻找人物访谈的规律;从操作流程入手,总结人物访谈的方式方法。

一、人物访谈节目的特点

(一)人物访谈节目与谈话节目的不同

人物访谈是以人物为中心,在一个适合交流的气氛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深入的探询,了解事实真相,关照人物内心。常有人将访谈节目与谈话节目混为一谈,二者看似相近,其实并不等同。

节目重心不同。谈话节目重“话题”,访谈节目重“人物”。

主持人与嘉宾关系不同。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是中立的,持不同观点的嘉宾间关系则是对立的,主持人不倾向任何一方,意在充分展示不同观点的对立和交锋。而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呈现一种哲学意义的对立,主持人的工作就是要层层剥笋,剥下嘉宾的“神秘外衣”,将其鲜为人知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主持人的角色功能不同。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主人”,嘉宾是“客人”;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既像“朋友”又像“对手”——既要关切地倾听嘉宾的心声,又要代表媒体和受众不断地探询甚至质询嘉宾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交流的“场”不同。谈话节目的现场氛围通常更具开放性,如果有受众,也是一种“表达式参与”;访谈节目的现场氛围相对封闭,即使有现场受众,也主要是静静倾听,甚少有观点的对立或对抗,可称为“倾听式参与”。①

对访谈节目而言,在一个形式相对简单、现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如何形成良好的“谈话场”,给嘉宾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其说出埋藏心底的秘密?此时,“访”的作用开始显现:主持人需要通过巧妙而自然的提问采访嘉宾,并通过“对谈”,挖掘嘉宾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观点,满足受众的好奇和求知心理——也就是说,访谈节目更强调“访”,即交流中探询的意味更浓。

(二)记者采访和人物访谈节目的不同

人物访谈更看重访谈过程。人物访谈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现场交锋,注重的是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所以即使是录制播出的人物访谈节目,也非常注重呈现有来有往的访谈现场。而记者采访,更注重保留采访结果,即被访者的精彩回答。尽管记者的提问对采访是否成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终究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提问可以修改、补充;播出时,记者的提问甚至可能被大量删去,被访者的精彩回答靠旁白串联。相比之下,人物访谈的内在逻辑链条更为紧密,所以它往往是“一次过”,很少有“再加工”,它是主持人采访功底和现场驾驭能力的同步展现。

人物访谈更突出互动交流。尽管主持人的提问技巧是访谈节目成败的关键,但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是“发问机器”,不能拘泥于刻板的一问一答,那些生活中与朋友聊天时常常用到的叙述性、感慨性、议论性、征询式的句式、语气,都会在访谈节目中出现。人物访谈一个很大的看点,就在于面对种种难以预知的状况,访谈双方现场如何反应和应对,这当然不止表现在语言符号上,也表现在非语言符号的互动上,可以说,它是把“人际间的双向交流”直接化为了节目的内容和形态。相比之下,记者采访时,一些看似与采访主题关联度不大但可能有助于沟通情绪的闲谈,在最终的节目中经常会被舍弃;而采访中,对被访者的回答稍多一些的现场回应,也往往被视作是对被访者的干扰;一些感慨性、议论性的语言更要严格慎用。所以,相比主持人访谈,它缺少“谈”的部分。

人物访谈更强化个性风格。与记者相比,主持人的职业角色与听众更为贴近,个人风格也更为突出。主持人节目是一种人格化的传播方式,主持人集媒介角色和个人角色于一身,个性魅力在节目中彰显。相比之下,记者采访更强调客观立场、客观叙述,切忌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大致了解了人物访谈节目的特点后,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物访谈最好做,但也最难做。“好做”是因为接受访谈的嘉宾,往往具有话题性、故事性、新闻性(尤其是新闻人物访谈),他们一出场就能吸引眼球;“最难做”是因为它对主持人要求较高,比如是否具有与嘉宾对话的资格和水平、访谈过程是否流畅精彩、沟通交流是否应对自如、个性形象是否独特鲜明,等等。进一步分析人物访谈节目的难点,也许有助于我们破解如何“交浅”而“言深”。

二、人物访谈节目的难点

从人物访谈的特点来看,人物访谈的难点可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交浅而言深

人物访谈的核心是人,无论访谈目的是展现嘉宾的真实性格、人生感悟,还是探究人物背后的传奇经历、隐秘史实,引导被访者开诚布公、畅所欲言,说出以往没有公开说出的真情实话,都是基本的访谈要求。谈话的深入程度超出公众对访谈双方交情的判断,经常无形间成为这类节目的看点,也是最刺激人之处。台湾节目主持人蔡康永曾总结说:“我们做访谈时,常常在扮演谈话的探险者。我们的工作就是交浅言深,就是迈开大步在地雷区中奔蹿,看看引发地雷时,是谁被炸到!这是观众看我们的原因。”②在很短时间内,你凭什么让一个初次相识、可能有所戒备的人对你敞开心扉?可以说这既是对主持人人际交往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采访能力的磨练。

(二)过程即结果

通常情况下,前期沟通时间有限,访谈时间也有限,而人物访谈重在呈现访谈过程的特点决定了无论直播还是录播,访谈过程就基本等于节目本身——如是直播访谈,访谈过程更是将“原生态同步传播”,无法指望后期加工、事后弥补。因此访谈中,主持人不能过于松散无序、天一句地一句地东拉西扯,但同时又要保持聊天时轻松、随意的气氛,有时还需要产生发散性联想,而这种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还要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可以说,访谈的结构设计、逻辑递进、层次转换、节奏把握、气氛营造、时间控制,都需主持人独自现场完成,这无疑是对主持人现场组织能力的大挑战。

(三)有备应万变

访谈前,主持人需做精心的准备,了解嘉宾性格,明确访谈目的,设计访谈细节……但是,精心准备的目的不是为“不变应万变”,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随机应变”,是为了访谈大方向不跑“偏”、访谈中不出大纰漏,确保访谈质量维持在一个“基本线”上。在真正的双向交流中,主持人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严格遵照既定方案,访谈真正出彩通常靠的是认真倾听后双方的有效互动,靠的是能否及时发现并放大“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靠的是对各种突发状况、不确定因素机智及时的应对。在“有备而来”和“随机应变”中如何拿捏,如何做到既胸有成竹又游刃有余,不仅考验主持人的访谈思路是否清晰,更考验主持人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这是人物访谈主持的一大难点。

(四)一身兼三任

访谈看似是在主持人和被访者间封闭地进行,但所有的谈话,都是说给受众听的,所以主持人“身兼三任”:问者、听者、译者。一方面,主持人要有鲜明的个性,是独特的“我”;另一方面,他又要成为受众的代言人,问出他们心中所疑,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在被访者和受众间,主持人还须时时处处揣摩受众的心理需求、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担负起“译者”的角色,将被访者的表述用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重新编码。

综上所述,人物访谈的目的性、有序性、时间性、艺术性要求更高、更严格。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访谈成功、精彩,建立相互信赖的谈话氛围十分重要。信赖,源于真诚、真实,它容不得“掺杂使假”,容不得“表演”“作秀”。现代人更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懂得如何利己地发声,这不仅要求主持人要善于辨别被访者言论的真伪,更要懂得心理沟通的技巧,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访谈对象,营造和谐的访谈氛围,令其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敞开心扉,自然流露个人情绪,让情感的沟通更接近人际交流的真实状态。

三、人物访谈节目流程的操作要点

面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自然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但是总有些共性的规律和经验。从人物访谈节目的操作流程来看,如何一步步地实现“交浅而言深”呢?

(一)见面前:想尽办法了解对方,“近点再近点”,不打无准备之仗

搜集资料,了解个性。人物访谈的访谈对象通常是公众人物或新闻人物,要想取得对方的信任、找到访谈的突破口,必须走近对方。搜集人物资料,既包括网上的文字资料,也包括采访人物身边的朋友、同事、下属、上级;既包括支持者的正面声音,也包括反对者的批评意见;既看重官方评价,也不放过坊间传闻。人物的经历、成就、专长、特点、性格、习惯、爱好、忌讳、得意、烦恼等都应尽可能地了解。

搜集资料的要点,在于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通俗地说,就是既有了解又有见解。不要满足于已知信息的罗列、堆积,而要在消化、研究的基础上,“跳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对人物新的认识。

如对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进行访谈,目的是了解联想这家企业,还是IT这个产业,还是柳传志代表的那一代企业家?这是由节目的受众及节目的定位决定的。只有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钻进去”又“跳出来”,对人物产生真正的好奇,才可能与访谈对象有共同语言,才有沟通心灵的基础和平等对话的资格,访谈才能深入而有新意。访谈过程中,一些以往可能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别人的评价、事后的评点,都有可能成为主持人直接深入探询被访者内心世界的切入点。

对于资历尚浅的年轻主持人来说,寄望于访谈前的充分沟通,以赢得对方的充分尊重,有时并不现实,但用心、精心的准备,却很可能在访谈中将对方打动。有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一次精巧的设计,会让对方对你刮目相看。每一次节目都是积累,既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口碑的积累。

准备提纲,注重逻辑。尽管节目中不可能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但依然需要准备一份完备的访谈提纲,目的是确保访谈大方向不出现偏差、访谈要点尽量不遗漏。人物访谈节目的特性,决定了访谈提纲需注重逻辑性:如何开场、如何转接、对方可能有几种回答、每种回答你的应对等。我们要的是真实、独有、有趣的回答,最好对对方的回答有多手准备,做周密的考量和谋划。主持人的自信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对话题的了解,如果事先做足了功课,就会知道什么问题最吸引人,就会知道如何才能有惊无险地踏过那些“雷区”。

(二)见面后:尽量减少对方的紧张感,“放松更放松”,不打无把握之仗

访谈前的沟通到底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笔者的经验是,蜻蜓点水,留有余地。访谈前沟通的目的往往是就访谈预期达成共识,更为关键的是打消对方的疑虑,消除戒备的心理。对方的心理往往是希望对访谈内容了解得“多多益善”,但如果谈得十分具体,不仅无助于对方放松,还会让接下来的访谈一下子变得缺乏新鲜感。所以,访谈前的沟通,可以笼统地介绍可能涉及的方向、领域,切不可透露具体的问题,尤其不要和对方商量该如何回答;访谈中一些可能问到的比较尖锐的话题及一些有意设计的话梗、“包袱”,千万别提前露底,除非对一些争议性话题没有把握,需事先试探一下对方的底线。

当然,沟通到何种程度,包括怎样沟通,都因人而异,需见机行事。从此时开始,你之前为了解对方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开始得到检验。

(三)访谈中:随时关照对方的情绪变化,“真诚再真诚”,情真促“言深”

心理调节,调动情绪。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物访谈节目其实就是采用人们日常交际中最熟悉的交谈方式,在一个宽松的话语环境,建立起心理刺激与心理反馈的路径,满足对话双方在问答过程中求知与表达的心理需求。对人物访谈节目而言,不媚、不惧,平等对话,是应遵循的原则。主持人需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气质修养,访谈中既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关照对方的情绪:当对方情绪发生微妙变化时,是安慰、安抚、转换话题,还是继续深入、敲开心门?当情绪发生剧烈波动时,能不能收放自如并控制局面?面对兴奋型嘉宾怎么办?遇到嘉宾兴致不高或不善言谈又怎么办?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主持人的应变功力在这一环节将遭遇大挑战。

有效提问,善于倾听。尽管人物访谈更看重访谈过程、突出交流语态并突显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但主持人的话语量是否需要与嘉宾“旗鼓相当”?经常看到一些主持人为了表现自己对“谈话场”的驾驭,不断打断对方的谈话,强势主导谈话的方向、节奏,这给受众的感觉并不舒服。即便是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也应是“绿叶”而不是“红花”,主持成功与否,不在于主持人自己是否说得畅快,而在于嘉宾和听众的感受如何。

对主持人而言,应认真对待每一次开口说话的机会。提问要有信息,访谈要有观点,交流要有情感。主持人的知识积累、能力积累、见解积累,是人物访谈必不可少的基础。能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与对方形成讨论态势或互补态势,也是受众对人物访谈主持人的期望。而说出“见解”,又道出“不解”,正是人物访谈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

要想得到更真实、更精彩的回答,就必须在访谈中体现公正、平衡的原则。无论你对面坐的是谁,都可以跟他 “唱反调”,多问细节,用相反的事实或观点向他求证。当你明知这个问题会让嘉宾感到尴尬又抑制不住要问时,怎么办?可以以一种友善而非进攻的方式问一个难题。问题并非越尖刻越好,要想让访谈顺利进行下去,需要小心谨慎地维护、调节、控制访谈的现场气氛;越是尖锐的问题,提问的语气应越平和,一个尖锐问题的前面和后面,有时需要几个相对和缓的问题做铺垫或缓和气氛。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倾听。最精彩的问题往往不是事前准备好的问题,而是藏在对方刚刚的回答中。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

注 释

①周波 刘军 《谈话节目与访谈节目辨析》,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50421/105089/6372597.html.

②蔡康永 《交浅言深的地雷阵》,意林杂志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c7dbf01017fp0.html.

③王庆 《电视访谈节目的心理学分析》,载《声屏世界》2011年第6期。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个性互动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