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有感

2015-05-30 19:31龚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觉醒巴金

龚宇

内容摘要:巴金先生享誉盛名的“激流三部曲”从内部对高氏家庭作了集中而又深刻的剖析,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巴金先生对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觉慧、觉民、淑英、三老爷、四五老爷、觉新、鸣凤、梅、瑞珏、惠、海臣、倩儿、淑贞、枚等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描述和命运结局的分析,深刻地反映了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社会面貌。

关键词:觉醒 巴金 作揖主义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是巴金先生于1931年起稿,1940年结稿,创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的“激流三部曲”,是对五四运动后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次深刻地揭示。《家》的创作,不仅是巴金先生在其文学道路上竖起的一道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描写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揭露封建礼教笼罩下大家庭的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四川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取材自巴金先生清末于一个封建地主士大夫家庭19年的亲身经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是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挽救其日趋灭亡的命运,在残酷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同时,大肆宣传封建伦理思想。四世同堂的高家,实际上也就是这样一个封建专制统治帝国。高老太爷是这个王国的国王,他用封建礼制思想维护,束缚着这个王国的统一,这个王国的利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等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是这是这个家庭的法律,维护着家长的“统治”。鲁迅曾说过,古国的灭亡,就是因为大部分组织被太多的古习惯教养弄得硬化了,不能再转移来适应新的环境。是的,当道德成为明令“法律”时,一切触及道德都被视为触犯法律,“孝”即绝对服从。传统道德被曲解成这一个个封建“王国”的法律,年轻人们承受着道德与“法”的双重压制。

年轻的一辈,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其中,被作为下一代家长培养的大哥,其作为私塾第一名,成绩优良的“好学生”,所受《礼记》、《孝经》、《列女传》影响之深,受到的侵蚀之大的,无疑是最可怜的。由此,他在长辈的无理、迂腐前不断奉行“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也便有迹可循了。在强制,强迫下成长起来的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应付的方法——“作揖主义”。这无疑是对初心的逃避,违背初心只是点头的顺从最是可悲,可对于他来说却又无可奈何。这毕竟是最简单的,最不会横生事端的应付办法。我们可以说他是懦弱,却不能说他是要维护封建势力。他有自己的立场,所以这种心行不一可悲却并不可耻。

因为就觉新而言,他心与行的苦苦挣扎并不能证明他是封建旧势力、垂死阶级的帮凶。与明朗的觉慧,觉民相比他更能代表新旧更迭之间处于矛盾中的人群。他唯唯诺诺的同时也是受害者,或者说,正因为他唯唯诺诺他才是受害者——失去了自己的理想,爱情与孩子。

然这毕竟是小说,我们是听书人。当觉新做出一个决定我们会跟着心中纠结,会默默想别这么做,自己不会这么做时,作者的目的其实就已经达到了,小说照进现实,读者也就觉醒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篇反抗的檄文,是一群在即将覆没的孤岛上的人求生挣扎的历程。当新潮激荡,有的人战战兢兢,有的人稳若泰山,有的人执意享乐还有的人试着向海洋漫游;有的人拼命宣扬着航线,还有的人在岛上徘徊。然而,被新潮包围的孤岛终将是要覆灭的,被麻痹与愚弄的人们终究是要觉醒的。顽固的人、沉默的人若既不自救也不让他救,最终也便只有灭亡。

从《家》里的鸣凤、梅、瑞珏,到《春》里的惠、海臣,再到后来《秋》里的倩儿、淑贞、枚,他们都是旧社会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品。没有一个是该和死亡扯上关系的人,却一个接一个过早的撒手人寰,怎能不令人扼腕长叹?然而痛惜之余我却无法将这些归咎于生命的无常。其中最壮烈的当属鸣凤,她是抱着殉情的念头慷慨赴死的,爱了不该爱的三少爷觉慧,地位的悬殊使她与觉慧的爱情只能是一场幻梦,可她却不甘于受人摆布去做一个糟老头子的姨太太。投湖是她短暂的生命中最壮丽的瞬间,因为她是怀着一颗纯洁如初的心为她的爱情殉难,她的刚烈之举甚至让我有种畅快淋漓欢欣鼓舞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她死得无怨无悔。虽如此,她的死却更是令人悲哀的,在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小丫鬟最为慷慨的作为也只有投湖了。思想的局限让她不像后来觉慧、淑英一样选择离家出走,但她却是第一个反抗者,得到了琴姑娘等年轻一代与丫鬟们的尊重,更是拉开了这一场场反抗的序幕。

再看身份比她高贵得多的梅、惠,还有瑞珏。这三个女人因为爱了软弱的觉新而不得不一味隐忍退让,最终都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梅是守寡后忧郁成疾,多半心神耗损终至早亡,她的死还多少带有一点凄美之感。而瑞珏的死,则完全属于人为,若不是听信了陈姨太所谓产妇“血光之灾”的谗言觉新将临产虚弱的瑞珏移到冰冷的城外安置疏于医治,也不至于会难产而死。最后轮到惠,她要算死得最惨与最让人绝望的了。她好像是梅的替身继续将爱而不得的悲剧命运演绎到极致。她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拜她那个狠心又迂腐的父亲所赐,硬将她嫁入一个视女人如工具的古板门庭,结果后来竟因为患上小小的膀胱炎而送了命,其实这病本算不得什么恶疾,只需做一个简单的手术便可无碍。可顽固的周伯涛一口一个的“当世奇才”直到最后还在说是西医治死了惠,命当如此。她的性命丢的实在不值得,可细想想摊在这样冥顽不灵的两家人手里迟早也是被折磨致死。

她们的死,都与觉新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对觉新有着极大的打击,然她们的死,也与觉新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觉新就在这一大场闹剧中唯唯诺诺不断葬送着自己亲爱的人,饱受煎熬,却又寻不到出路。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秋》的最后,他终于是爆发了一回,三老爷病逝,四五老爷吵着要分家,一场小的冲突被觉民放大借以促成觉新的觉醒。“‘二弟,三妹,我以后绝不再做受气包了。他坐在活动椅上…伤心的哭了起来。”而全文以他的信“……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为终结,一切戛然而止。我不禁想到全文篇幅最多的不是觉慧,不是觉民也不是淑英,竟然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大哥——觉新。觉新,觉新,觉醒,如果说高家便是一个社会,那觉慧便是早期革命党人为革命奠定基础,觉民是基层革命党人为革命注入活力,淑英代表后期对封建社会忍无可忍投身革命事业者,三老爷代表正派的守旧派,四五老爷则代表迂腐不化骄奢淫逸的守旧派,那么觉新呢?他心中是有反抗的种子的,但他做的确实是唯唯诺诺的事,胆小,懦弱,畸形的礼教带给他的是无谓的折磨。种子是会发芽的!

在此我也就不得不惊叹巴金先生对人心的临摹能力与对现实的高瞻远瞩。“激流三部曲”作为先生一生几十部中长篇小说最激动人心的作品,如其本人所说:“我写‘激流并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没有浪费读者的时间。它们并不是‘写了等于不写的作品。我多么希望我的小说,连同一切封建主义的流毒早日消亡,彻底消亡!”(巴金《关于激流》)。是的,不仅仅是从《家》到《春》再到《秋》,书中的青年成长起来的绝不只是淑华,觉民,更有蓬勃发展的新思想,与现实中数不胜数的对旧制度的反抗。

由此我不经想问,所以觉新代表的是谁呢?他的后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在这么想的时候却从来没意识到,其实他就是当年或是现在读着《家》、《春》、《秋》的,或许满腔热血,或许不屑一顾,或许踌躇满志,或许默默赞同,或许唉声叹气的读者您啊。他没有结局,我想这并不是因为巴金先生不愿意写,而是写不出来啊,每一个中国儿女都有着自己血脉,控制着自己的肌肤。在这片孤岛上,是革命还是继续因循守旧下去?巴老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下这三部曲,说一声“我的上进心并未死去”,我们相信,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告白。

参考文献

1.姚健.试论觉新形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读巴金激流三部曲札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02)

2.张振台,刘晋英.论健全“激流三部曲”中觉新的形象[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3.祝斌.影响女性命运的几个因素——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0)

4.何休.永恒的魅力与成功的秘诀——重读巴金激流三部曲[J].三峡学院学报2007(06)

5.李金涛.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J].江汉论坛1998(06)

6.杨媛.巴金小说“家”中觉慧形象再认识[J].语文建设2014(03)

7.李颖,张玲.论“激流三部曲”中觉新三兄弟[J].枣庄师专学报2000(06)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猜你喜欢
觉醒巴金
海上日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小巴金“认错”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循环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