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借助手机媒体继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2015-05-30 16:29张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大学生

张卫

内容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晶。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然而现实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与实践情况令人担忧。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其学习需求出发,充分结合手机媒体的长处和大学生的特点,旨在借助手机媒体来来作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学习途径。

关健词:大学生 手机媒体 传统文化 学习策略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实践现状

1.传统文化认知十分匮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成果,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政治态度、经济情况以及人们的意识观念的影响中形成、积累并流传下来,截至今日仍然可以对现代文化造成重要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可以是相关的物质的经典文献作品、历史文化遗物等物理形式的存在和传承,还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意识、人伦品德、性格特点、审美观、知识体系、行为引导、节庆风俗等意识形态的存在和传承。笔者对我校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0%以上的同学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说明,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弘扬十分不利。

2.传统道德意识慢慢缺失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事物的包容心”、“谦和仁爱有礼”“义气与诚信”、“忠贞爱国”、“自身修养”等优秀的中华传统伦理品德。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在当代大学生中慢慢缺失。“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报告”、“抄袭作业”等几乎涉及所有高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诚信意识薄弱、道德防线下降;做事缺乏自我判断、自制力差;道德认知多而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总之,目前大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意识不够,一方面不利于个人信仰的树立;另一方面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3.传统文化实践危机重重

一般来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实践性与投入度,是其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及承继态度的直接反映,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行为以及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化行为,然而这两方面也在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危机。本次调查显示,93%的同学选择要过圣诞节,76%的人要过情人节,49%的同学要过复活节等西方节日,而对除春节、中秋节比较大型的中国传统节日外,很多如冬至节80%以上的同学都不知道。

二.手机媒体传播特性分析

随着手机媒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样式,除了通话和消息功能外,先后又出现了手机音乐、手机报纸、手机文学、手机搜索、手机广播、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但不论何种形式,都有其类似的传播特性,分析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该媒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1.传播媒介的移动性

“带着体温的手机媒体”很明确的表达了手机媒体的移动、便携性特征。它不仅可以创造信息资源,还能实时进行远距离消息的获取和传播,而且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手机媒体以其便携性、移动性等优势实现了边走、边看和边说,手机媒体的出现可以把大学生课间休息、坐车、排除吃饭、上厕所等这样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通过在碎片化、间断性的时间中实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从而取得利益。

2.传播媒介的即时性

手机的出现,使得原本地球上任何两点无法进行随意通信的情况变成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地球村”。虽然以前的电视、广播甚至电脑也可以传递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但传播的时候,人们不一定刚好坐在电视或电脑前观看视频或文字直播。手机的出现使用户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了电脑移动性不足的特性,让信息的发送和获取变得快捷、灵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实时互动交流。

3.传播媒介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借助其及时的反馈性,拥有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传受主客体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这种优势大大地促进了大众传媒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移动终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浏览学习,而手机媒体也可以根据数据来推测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更加精准地为其提供服务。通过这种互动反馈式的相互传播,让用户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实时互动,达到了一对一的传播效果。

4.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手机内容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还体现在随着三网联合政策的推行,手机媒体包含海量的信息资源、多层面的服务体验。手机媒体是拥有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功能和个性化的服务的休闲娱乐与信息分享平台。此平台集图文声于一体,如今,媒体的发展进度要求制作者进行受众细分,根据用户的个人特点,针对性地向受众提供需求内容,因此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将更加丰富化、细致化。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学习传统文化的优势

手机媒体的特性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高度的黏合性。具体表现如下:

1.实现快餐式阅读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增长,大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要求相应的变高了,要求阅读的内容少且精,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完。从精读、深度阅读走向了泛读、跳跃式阅读。由于阅读内容的多样化、复杂化,且大学生背负繁重的学业、就业负担,他们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充足的信息。而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内容相对有限,阅读成本相对高昂,买一本书通常要阅读好几遍。这种精读、深度阅读的方式在网络阅读环境下的大学生读者群体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罕见。他们的阅读方式正从“正餐式的阅读”转向“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成了忙里偷闲的休闲时尚。而手机媒体特点正好能符合大学生“快餐式”阅读需求。

2.拼合碎片化时间

如今的大学生不仅学业任务繁重,还需要积累社会经验,时间被快捷的生活碎片化。手机的使用,充实了原本被大学生浪费的零碎时间,运用手机媒体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或社交活动。对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遇到的各种及时性问题,传统的定点定时的系统学习方式慢慢的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即时解决问题的需求。而手机媒体能让他们在无数个碎片化时间的拼合的学习中成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且不断的更新和积累知识。

3.共享海量的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供所有受众群体共享。面对海量的信息,大部分学生会忽略辨别与思考,习惯性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其实,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参差参半,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与选择。知识的传播学习需要我们共享,同时也值得去分享。在手机媒体上的学习多数是个人行为,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孤军奋战的感觉,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者之间交流互动是必需的,通过分享平台,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相互进行交流和探讨,甚至向老师请教。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学习者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学习。

四.大学生使用手机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

1.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形式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传统文化课的开设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有的高校甚至没有相关课程。总体来说课程结构单一,不仅课程门类少,学时数也不足,效果并不理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保证其实效性,就必须保证授课时间,通过多样有趣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大学生。最好能够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里面。要想吸引更多的同学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就必须丰富教育形式,贴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传统的课堂授课以外,可以通过手机媒介的形式通过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可以制作简洁、生动,大学生又能利用乘车、课间、睡前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加强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环境上的支持是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学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校园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赋予校园文化更多的内涵是各大高校应该深思的问题。如果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大学生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学生活动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习得传统文化知识。如我们学院就根据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冬至日等开展相应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手机媒体对活动进行前后期宣传报导。这样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3.拓展实践时空,感受传统文化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会做人、能做事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的综合教育,再将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最终达到这一目标。由于传统文化涵盖的面比较广,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感恩和谐教育等多个方面。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地知识灌输将很难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应该拓展实践时空,鼓励大学业生通过实践层面来感受传统文化。实践层面可划分为精神方面的实践、行为方面的实践和知识方面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利用周围的文化资源,弘扬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比如我们中英国际学院就培养了一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使,通过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来承继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1999(6):3

[2]方琼.大学生承继传统文化:现状、需求与日常化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11(7):18

[3]魏媛媛,杜瑞平.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其价值实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5):75-77

[4]邓瑜,陶涛.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的终极形态[J].中国记者,2006(4):25.

基金项目:2015年上海理工大学德育思政高教专项资助项目“以手机媒体为平台大学生承继传统文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HJ-DSDG-00-01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