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马桥词典》叙事手法中的体现

2015-05-30 16:29林信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9期

内容摘要:《马桥词典》作为寻根文学作家韩少功的代表作,以词典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极具湖湘民俗味道的生活画卷。从其叙事手法的角度来看,作者不仅在叙事立场上有一个知青俗民化的转变,而且在叙事话语上对马桥俗语应用自如。总之,民俗文化在该书的叙事手法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关键词:《马桥词典》 叙事立场 叙事话语 湖湘民俗

“所谓的民间写作,就要求你丢掉你的知识分子的立场,你要用老百姓的思维来思维。”[1]以莫言的这句话来表述《马桥词典》的叙事手法的特殊性是再合适不过。韩少功以知青的身份下放到马桥,带着沉重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来靠近、接触、融入、走出马桥这个神秘的国度。在十年的下放生活中,作者不断接受马桥民俗的影响,使得在该书的叙事手法上也深刻地体现着湖湘民俗文化。

一.叙事立场与民俗文化。广大的农村百姓及其生活不仅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更是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文学派永恒的创作主题。那么,站在何种立场来创作文学作品,对人民大众、民风民俗进行描述就成了作家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而《马桥词典》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对于叙事立场的把握是正确且恰当的,这不仅得益于作者十年的亲身经历,更是一种高超的文学艺术创作手段。

在《马桥词典》中,作者的第一个身份是作为一名介入马桥人民生活之中的下放知青。而在与马桥人民共同生活的这十年之中,他又是以一种融合的状态使自己也成为一名马桥人。最后,当作者彻底离开这个地方时,他又必须将自己抽离出马桥的生活环境,但是那段十年的马桥生活却已经成为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镶嵌进他个人生命史当中。该书完成于90年代,距离马桥生涯已经过去数载,此时的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思考,对于创作该书有了一个特殊的立场:知青俗民化。

一方面,他是“半抽离的下放知青”:在整部作品当中随处可见作者浓烈的知识分子使命感,那些凝聚着民风特色的生活琐事以及在顽固的马桥民俗环境下生死离别悲剧人物,无不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例如,在“嘴煞”一词的叙述中,复查因为一时失言诅咒了罗伯,不但使罗伯丢了性命,而且也让自己堕入无尽的深渊,霉运缠身,从一个村的会计变成碌碌无为蓬头垢面的哀民。作者在整个事件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马桥语言环境进行分析,站在一个彻底的科学主义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但事情只能是这样了。一个人已经不是一条狗,不可能把物质仅仅当作物质。”[2]作者这种“半抽离的下放知青”的特殊身份使得他可以融入马桥人民的生活当中获取创作的一手资料,又能以清醒的目光去论述而不是表面性地展示马桥生活,更珍贵的是他把自己的成长痕迹也带入了叙述当中,因此纵观整部作品也可见马桥经历对作者身份立场的转移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他是“半融入的马桥人民”:在作品的后半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活的积累,作者对马桥人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浓烈。因此才会出现“嗯”一词中,作者与房英微妙的情感体验,才会出现“民主仓”一词中,作者将魁元小侄从牢里解救出来的情节……此时的作者不再是一个到“神仙府”写毛主席语录的知青了,而是以一个“半个马桥人”的身份立场去阐述自己周遭友人的故事,这无疑给作品增添了几丝真实性。

可以说,知青俗民化的叙事立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作者身上呈现出由知青走向俗民的过程,整部作品便是作者整个立场的变化记录,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立场,使得《马桥词典》拥有了类似民族志的真实感,因为作者本身,就已经构成了马桥民俗中的一个承载者。也是在这种俗民化地叙事立场中,作家的悲悯情怀更能有效切入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深处,真正地与人物命运达到休戚与共,从而更真实地表现这些小人物的痛苦与不幸。[3]

二.叙事话语与民俗。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伴随着作品主题匹配而生的,也奠定了该作品的基调。而对于寻根文学来说,诗化的语言不足以承担起叙事作品的任务,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诗化语言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想要使寻根文学或者乡土小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学质感,增强作品的辨识度,地方性话语的使用无疑是最有必要也最有效的手段,任何一部成功的地方性文学作品都脱离不开当地世俗化的语言的使用。《马桥词典》更是如此,它以词典的形式,直接地将马桥方言转译成普通话,用马桥式的叙事话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作品的语言环境。而世俗化的马桥语言,本身就是湖湘民俗的组成部分,因此小说从一开始就没有脱离湖湘民俗这个大的环境,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

在《马桥词典》一书中常常出现一些词汇,马桥人民用这些词汇表达其字面的反义,透过这些词汇的使用,展现马桥人民语用习惯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醒”这个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贬义的词,在马桥人的口中却变成了“愚蠢”的意思;“宝气”在马桥这个地方是“傻气”的意思。也有一些词汇,马桥人民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现了女性的卑微地位,例如,“小哥”指的是姐姐;“小弟”指的是妹妹;“小叔”、“小伯”指的是姑姑;“小舅”指的是姨妈,如此等等。[4]还有一些词汇,则集中体现了马桥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散发”指的是死亡,这种委婉而具有诗意的表达体现了马桥人民对于死亡的态度。

而这些词汇并不只是在解释它的时候出现,而是已经被作者广泛应用于整部作品中的各个地方,达到了“以俗语释俗语”的高超境界。

参考文献

[1]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J],当代作家评论,2002(1)

[2][4]韩少功,马桥词典[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李琳,民俗与俗民之间:21世纪以来湖南小说创作的民间建构[J],求索,2014(7)

(作者介绍:林信炜,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14级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