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长余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现状入手,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具成效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主体性 激趣 生物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15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年轻时由于工作过于紧张,以致情绪焦虑烦躁,工作效率极低,甚至身体也开始虚弱起来,长期药物治疗都不见效果。后来,一位名医给他开出了一剂特殊的药方:“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仔细品味医生的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愉快的心境使他恢复了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学习好苦好累……”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埋怨。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永恒课题。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时间,为学生搭建起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佳拓展。
一、精设妙导,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上课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将学生的兴奋细胞激活,以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证明,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曲径通幽”之效。因此,每一节课的精设妙导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例如,在教学《免疫调节》这一节时,我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小强和小明是同班同学,有一次,小强无意中用铅笔戳伤了小明的左眼球,导致小明左眼失明。当时两家经过协商,小强家一次性赔偿小明治疗费用5万元。可一段时间之后,小明的右眼视力逐渐下降,最终也失明了。小明家又向小强家索要赔偿,但小强家不服,认为小强当时损伤的只是小明的左眼,于是两家闹上了法庭。”讲完案例,我顺势提问:那么最终谁会胜诉?小明右眼的失明和左眼有没有关系呢?这样,自然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又如,人教版必修1《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的问题探讨以表格为背景呈现,且问题的思考性不是太强,学生对此问题的兴趣不高。于是,我出示2004年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传回来的火星照片,然后设置问题:你知道它们(火星探测车)的使命有哪些吗?图片和问题一展示,课堂气氛立刻就变得活跃起来,学生针对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这也正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中“问题该与一项或多项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要求,同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处于好奇和感性区的状态时,身心的能动性与兴奋度会迅速高涨。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时,会同时产生高涨的情绪、长久的注意力以及延展的想象力。这就意味着,如果课堂学习气氛枯燥单调,学生将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则必然很差。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气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一段电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例如,我在讲“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时,给学生出示了三个问题:(1)生命是否能复制?
(2)复制出的新生命如何生存?如何处理他的权利、感情等问题?(3)科学家能否扮演“造人”的上帝角色?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弗兰肯斯坦》中的一个片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课堂效果自然很好。
三、创造动手机会,激发兴趣
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喜欢动手操作的欲望,比如搭积木,即使父母为孩子搭建的积木再美观再漂亮,孩子们仍然会把它推倒,然后动手搭建属于自己的积木。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兴趣和能力方面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要懂得理解和信任学生,在很多时候要大胆地放开自己的手脚,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
例如,我在讲《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由于涉及的专业概念非常多,而且都是我们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事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个个都伸着长长的脖子,跃跃欲试,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作品真的是一个比一个精彩,我利用此契机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走上讲台讲述模型的制作过程及设计思路,来个大比拼,学生们兴趣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兴趣是学生认知的推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只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使学生有高度的激情,才会使生物课堂更具成效。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