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萍
[摘要]通过一个学生的意外发言,将《伤仲永》的教学推向深入,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
[关键词]案例发现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13
【案例背景】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有时会产生许多意外。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教师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
【案例回放】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给人深深的思考。文中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一直是教学中批评的对象,正是他使一个神童沦落为普通人。正当笔者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忽然被冒出的一个“弦外之音”打断了……
师: 请同学们思考,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也可以从文中寻找。
学生齐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不是的。”一個响亮的声音从后面发出来。)
师:请谈谈你的高见。
生1:我觉得他父亲“不使学”只是很小的原因,是方仲永自己没有学。如果方仲永自己好学,像五岁时那样哭闹要书写工具,他父亲肯定会给他借或者买的。
生2:就是的,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他父亲身上。
生3:是呀!开始他“忽啼求之”时他父亲就“借旁进与之”。
师: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
生4:即使让他去学习,他自己不好好学的话,也会“泯然众人矣”。
生5:方仲永自己想学的话,我想他的父亲会尽全力支持的。就像我爸爸说的那样,只要我愿意学,将来考研究生,考博士,即使砸锅卖铁也供我读书。
师:是呀!我们今天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父母全力支持,若干年后,或许有的人成了大家名儒,有的人平平常常,看来成才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生6:我们不能做现代版的方仲永,而要借助今天的优越条件让自己走向成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反思】
这节课会出现这样的“意外”,简直是惊喜!本来是课后练习题,答案也是固定的,从文中很容易找到,但是由于这一“弦外之音”,大大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推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智慧。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并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感受,如果当时为了赶教学进度,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横加否定和指责,让学生死板地接受标准答案,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就被浇灭了。难得的是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迷信文本,积极地思考。
新课标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动脑思考,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思维量,还要有适当的启发,“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地逐步启发。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的设问:“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既考虑到优秀生的思维敏捷——学生自己思考,又照顾到潜能生的思维局限——可以在文中寻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有什么思维障碍,关注学生是如何突破障碍的。上述教学片断中“请谈谈你的高见”——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是追问,让学生再思考,回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三、充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
虽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是一旦提出了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以重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悟到什么和学到什么,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达到“终身学习”“不教”的理想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要确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研究中,通过追问、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接受挑战与超越,让学生自主感悟。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