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东
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理解与感悟语文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审美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倘若不能对文本展开正确的解读,那么谈“创新思维”“教法多样”等都是不切实际的。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老师展开创造性教学的基本。因此,老师对文本进行解读过程中不仅应当解读微观方面,还应该研究怎么样运用文本细读法展开初中语文教学。
一、从语境着手,掌握文章精髓
想要成功解读一篇文章,特别是一篇散文,必须理解文章的精髓。从宏观角度出发展开微观细读,从整体上着手力求突破细节。倘若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那么就应当让学生学会怎么样注重细节,因为文学作品的精髓都是藏在文本的细节当中,倘若不仔细发掘,就很难领悟到文章的美感。倘若学生发现了这些细节的魅力,在自然而然的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美。例如,初中语文老师在讲解《那树》这篇文章过程中,不难发现此篇文章的第一个细节就是文章题目中的“那”字。因此,老师可以向学生问道:“既然本文的写作对是一棵树,那么能否将“那树”改为“这树”,这样显得更加亲切?”让学生们用心思考,从而领悟作者用“那樹”的用意。从时间方面来看,那树已经是过去;从空间方面来看,那树已经被砍了,已经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也不属于原来那个地方了。细读一个“那”字就找到了文章的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把题目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然后向学生问道:“作者有没有写明,那树如今只存在于过去?”学生们会很快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这一切都过去了。通过对“那”字的细读,发现文章是围绕“那”字展开的,理解了“那”字,也就找到了文章的钥匙。
二、从比较情感着手,领悟作者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当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比较是展开思考的基础,对文本展开比较不但能够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扩大自己的文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生在展开比较阅读时会注意到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语言的描写。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展开比较文本细读,在理解与比较中加深认识。触摸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细读出作者的中心思想,培养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例如,老师在讲解《那树》这篇文章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这树》进行比较阅读,会找到一些新的发现。让学生从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通过阅读让学生知道,这两篇文章都用了象征性的写作手法。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行道树》用的是拟人的写作手法,将树与人相同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以心理描述为主。然而《那树》这篇文章较为客观的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同样也很打动人心。
三、走出课堂,获得更多文学知识
通过阅读大量的美文,学生会对同一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展开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学倘若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是能够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效果,但是这不利于对学生系统地展开文学知识学习。在这时,老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展开系统的梳理。比如,初中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阅读到《最后一课》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作者用凝重的心情作出的一部经典文章作品。文章中的语言、动作等都描写得十分精准。在我国,也有许多关于爱国题材的优秀作品,比如《过零丁洋》以及《满江红》等等,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爱国的赤子之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三篇文章进行比较,不论是在文学知识上的运用还是情感的比较,让学生领悟作者创作意图。老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需要比较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根据老师写出的内容进行一一分解,对文章展开细致的分析。
四、注重语言,理解语文创作的基本
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学生怎么样品味语言,语文教学主要就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展开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拓宽学生的文学知识,并且注重文章的基本构成语言。老师不能只追求学生提高文学能力,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拔高上,这样是不可取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文章的基本:语言,作为文本细读的一个基础。比如,老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还应当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并且运用优美的语句,要求学生高度重视,不仅应当让学生记忆一些优美的句子,还应该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优美的句子“美”在何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创作的基本。
文本细读法重视的是对文章的细细品味,不仅应该注重文本的语言,还应当重视挖掘并感悟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别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细读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同一类型不同作者文章的妙处所在,这对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以及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的运用文本细读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