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探微

2015-05-30 07:35张贵星王硕王国胜刘玉霞蔡晓辉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互联网

张贵星 王硕 王国胜 刘玉霞 蔡晓辉

摘 要:随着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强有力手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成为重大战略问题。网络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安全、宗教文化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和文字文化安全。为此,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地位,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技术和法律的网络管理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安全;治网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73-02

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安全威胁也变得日趋复杂。基于此,探讨网络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化安全及其重要性

1992年联合国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提到文化安全,并将其视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文化安全也是我国重大的战略问题。从外部讲,文化安全是指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不受其他强势外来文化和恶意文化侵害攻击和损害,防范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的文化渗透;从内部来讲,文化安全是指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我国优秀的文化以及长期形成的道德、精神、信念等不被自己淡化,不被他人颠覆,能够继续保持和延续固有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民族特性以及文化特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安全性、文化的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是前提。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相对封闭区域被打破,各种异质文化蜂拥而至,文化的安全、存续与发展,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等难免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截至2015年,我国有将近十亿的互联网和手机用户,他们每天都在接收和处理着海量的数据信息。互联网等新的媒体已成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及其特点,导致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首先,网络上消极庸俗文化的盛行将削弱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的名片,是熔铸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因子,是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内心世界、日常生活和视听言行的最重要因素,是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财富,其地位必须维护。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看到,网络作为虚拟世界,打破了文化传播的传统时空概念,新的网络空间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又是信息传播的区域。各种庸俗文化的网上流行和盛行,对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次,网上各种错误的政治观和负面价值观的大行其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现实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党我国的指导思想,其地位不能动摇。但是网络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观点以及各種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大行其道,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得社会正能量缺失,对我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再次,国外敌对势力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和网络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挑战。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国民财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西方敌对势力的心理更加失衡,他们更加紧了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战和文化战。他们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网络大肆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侵略,肆意宣传资本主义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借以攻击和抹黑社会主义文化,消解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动摇民众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危害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局面。

最后,网络的难以监控性,也使得文化安全的维护具有难以克服的管理漏洞和“技术漏洞”。网络是个跨越国界,没有统一法律管控的虚拟世界,网络主体具有隐匿性、互动性和变动性大的特点,这使得管理者对不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难以监控和杜绝,为文化安全性留下了隐患。

二、网络背景下我国面临的主要文化安全问题

(一)政治文化安全

1.意识形态安全

在意识形态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一直将中国视为强劲的对手和攻击的目标。美国不断地输出他们的文化产品,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进行渗透,使得西方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资本主义观念持续对我国造成影响。国外敌对势力往往通过隐蔽的手段,如门户网站、虚拟社区论坛、视频网站等方式揭露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夸大政府政策的失败程度、大肆攻击党和政府、试图制造社会动荡,同时与“持不同政见者”“民族分离主义者”相互勾结引起人们的同情,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2.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安全

制度安全是党掌握政权和治理国家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国家有序发展是我国一贯的目标。一般地说,得到本国人民的认同和肯定是国家制度安全的根本。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西方国家获得了最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通道,美国依靠强大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势,不断突破我国的网络审查技术的层层封锁,向我国民众不断宣传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个人主义的山巅之国”“优越的美式生活方式”等价值观念,试图降低人民群众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宗教文化安全

宗教文化安全有利于我国宗教文化体制的稳定和政治文化的安全,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平衡和稳定。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试图利用基督教来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传播教义,发展信徒,越来越成为分化、西化我国的工具。同时,邪教组织也利用我们开放的社会环境大肆入侵,不断制造矛盾,动摇民众的社会主义信仰,企图分裂我们的社会。

(三)民族文化安全

网络背景下,我国的民族文化安全主要表现在西方势力的不断弱化和西方文化的同化。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得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一度领先并占据着重要的话语权,一切以西方为标准成了人民的普遍共识,西方媒体更是借助无孔不入的新媒体手段不断加强西方价值观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强化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以达到弱化中国民族自身文明的认同感。同时,西方文明中的快餐文化、简单暴力美学、腐朽腐败思想也不断消耗着国人的思想,使得中华上下五千的优秀文明逐渐被消解着。

(四)语言文字安全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与思维的外化。网络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导致人们形为的多元化,乱用汉语现象层出不穷,错别字、谐音字、象形字成了时下的流行语,这给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同时,英语正在挤占着汉语的使用空间,英语的侵略在电视广播、科技信息、互联网资源等等方面无处不在,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们抵御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应对国内极端分离主义势力与邪教组织的文化侵袭的有力思想武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动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判标准,坚决抵制危害我国文化安全、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地位。其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高效、开放的特点,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工作,将新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阵地。

(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网络电视、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态不断出现。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要素的新兴文化产业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在发展态势与市场份额方面却有着不俗的表现,并在文化传播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发展潮流,把握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占据文化传播的制高点,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三)构建技术治网机制

强化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加快互联网防火墙与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建设与升级。要加快信息监管与过滤技术的研发,对低俗、反动等不良或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并及时阻断其传播。同时,对有害信息的來源进行倒查与追踪,从而实现有害信息的源头定位与治理。2013年6月被斯诺登揭露的“棱镜门”事件震惊了世界,也为我国的互联网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必须要积极建构互联网的信息关口,保证我国的信息安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受侵袭。

(四)坚持依法治理网络

法律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利器。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隐蔽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单纯的技术管控不可能实现对于网络空间的无死角覆盖,因此,通过法律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为新媒体传递信息的行为划定范围与边界,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要加快互联网综合法律的出台,使各个网络主体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法律的界限。同时针对特定网络现象出台专门法律,对网络失范行为形成威慑,减少精神暴力行为或抹黑社会主义文化的谣言在网络中蔓延传播,从而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N].光明日报,2010-07-29.

[2] 刘昶荣.浅析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J].传播与版权,2014(6).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互联网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构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