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养
【摘 要】 高校院(系)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教师党支部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健全机制,努力创新,提高党支部的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科学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提高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FJJKCG14-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37-02
高校院(系)党支部是高校党的最基层组织,是高校党委联系师生员工的重要纽带,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斗堡垒。在全党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新形势新要求下,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和高校内部的改革,高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方法。
一、新时期加强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现实意义
1. 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
教师党支部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基础力量。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的各项决定、文件、任务都要通过党支部传达部署到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之中,并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做好党组织安排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任务;另一方面,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愿望与要求、困难与问题,又要通过党支部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和汇报,以得到妥善合理的解决,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安定团结局面。
2. 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担负着教育、科研、服务三大任务,担负着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既要靠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也要靠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教师党支部要以增强支部活力、强化推动事业发展的功能为重点,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增强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作用,激发广大党员的战斗力,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各项任务,从而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通过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和党课辅导,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加强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当前高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一些党支部工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流于表面,呆板空洞,支部工作局限在“三会一课”,党员在理论学习上也是“为学习而学习”。部分教师党支部工作与本单位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支部推动本单位事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够突出。
(2)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基础薄弱,支部吸引力不强。一些教师党支部多年没有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有的连续几年没有发展一个教师党员。一些党支部对青年教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管理存在着力度不够、重视不够等问题,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3)组织生活随意性大,活动形式单一,支部活力不足。部分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还停留在传统的学文件、读材料、开座谈会等形式上。组织生活内容局限,枯燥呆板,活动形式单一,不能体现时代特征。有的支部甚至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开展活动。教师党支部活力不足,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难以被调动。
(4)机制不完善,工作方式陈旧,支部战斗力不强。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不明确的职责、不健全的监督考核体系,是教师党支部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新形势下不利于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制约了党支部战斗力的发挥。近几年,高校合并及院系调整,人才流动和人事调整频繁,一些教师党支部党员分散在各部门,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了党支部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
2.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部分高校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党建工作的现象。许多高校当前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导致许多现行政策的落实存在偏差;支部工作量大,有关待遇方面的落实情况又不够好,致使党务政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党员的教学、科研等任务重,支部工作难度加大,党组织活动难以保证正常进行。
(2)工作方法创新不强。一些党支部党员教育的方法、党员管理的途径创新不多,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往往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内容流于形式,党支部组织活动内容没有针对性,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
3. 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教师党支部建设在体制机制方面还不够健全,在职责分配方面还不够明确,在监督考核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考核和激励不配套,使党务工作者的价值难以得到认同。在支部委员的建设上,队伍参差不齐,选配困难,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加强和改进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1. 高度重视,提高党支部工作地位
院(系)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建设,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作为院(系)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要真正重视、真正关心教师党支部建设,加大投入,保证党支部工作有力量、培训有经费、活动有阵地。要定期召开党支部工作专题研讨会,分析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推广新做法,才能有效支持和指导教师党支部的工作。在实践中,既要防止支部建设与教学行政工作脱节,又要防止以教学行政工作代替支部建设,做到围绕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要使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保障作用,就要准确定位,使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并驾齐驱。
2. 夯实基础,增强党支部凝聚力
教师党支部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要把加强思想建设放在支部建设的首位,通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党员坚持用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在开展正常组织生活的基础上,依托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结合教师特点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使教师党员成为认真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3. 创新方法,激发党支部组织活力
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与时俱进地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使教师党支部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组织活动时,一要把握针对性,党支部要规范党组织生活,紧密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要有鲜明的主题、具体的内容,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成效;二要把握时间性,坚持定期举行组织生活、党员民主评议和民主生活会,切实提高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率;三要把握多样性,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合格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引导广大教师党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与此同时,还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来校作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开辟党员教育新阵地,拓展党建工作新平台。
4. 主动出击,提高党支部组织吸引力
发展教师党员工作,是当前高校党建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党支部要增强组织发展工作的吸引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统筹规划、多管齐下。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偏少,教师党支部必须积极主动地做好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政治上正确引导、业务热情指导、生活上热心关照的方式,帮助他们明确奋斗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提出希望和要求,激发青年教师政治热情,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促使他们(下转第43页)(上接第38页)向党组织靠拢。
5. 选好书记,提升支部班子战斗力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是支部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主要职责是团结带领支部委员会和党员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党在高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服务师生员工、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骨干作用。高校院(系)级党组织要抓好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工作指导。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大力培养教师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进一步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能力素质,增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将选拔的支部书记和教研实体行政负责人要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支部书记拥有和教研实体行政负责人相同的地位,和享受同等的待遇。同时,加强对教师党支部书记的业务培训。在中层干部后备人选中适当考虑教师党支部书记,加强支部委员会的建设,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教师选拔到支委会中,合理配好教师党支部班子,确保支部工作的正常开展。在配备党支部委员时要注意年龄梯次,合理搭配,建成一支坚强有力的教师党建工作队伍。
6. 健全制度,提高科学化建设水平
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规范运作的根本,健全的党务工作机制有利于激发党务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院(系)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教师党支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着眼于院校的发展目标和院(系)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有效发挥党支部作用的制度,制订教师党支部工作职责、党支部工作年度考核细则、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在制订考核办法时,在支部的目标管理体系中,要将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等工作融入其中。努力用健全的制度规范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用完善的考核体系提高党支部的工作执行力,从而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教师党支部在高校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教师党支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建设工作,高校院(系)级党组织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夯实基础,健全机制,构建高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工作创新机制,借助机制的有效力量,整合各种党建资源,加强内部管理,全面增强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教师党支部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 刘晓明.略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
[3] 刘道平,刘秋岭,范正飞,曹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科学化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6).
[4] 张路.提高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水平的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