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

2015-05-29 15:56谈幼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言句式文言文

谈幼珍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化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向作用,文言文教学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愈演愈烈。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正因如此,各位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然而教学效果依然不佳。

我曾多次对新任教的班级作摸底调查,很遗憾,喜欢和比较喜欢文言文的学生从未超过一成。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文言文学习的感受,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厌恶”。按理说,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文质兼美,很符合学生的口味,可是为什么学生会望而却步呢?我想,要搞好文言文教学,不直面现状、不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行的。

综合历届学生的说法,我认为学生普遍怕学、厌学文言文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明确。“文白之争”一直没有停息,而且更加激烈。许多学生也经常质问: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有必要学古代人的之乎者也吗?在网络、英语“横行”的今天学文言文又有什么用?的确,“文言功用不经世”,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到现在已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而且,历史的变迁、习俗的改变、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也使得现在的学生学文言文难免感觉晦涩难懂。对于学生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呢?殊不知,中学课本中选录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积淀了数量巨大的典故、语汇、辞章,极富艺术表现力。比如学习孔子的文章,能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而庄子的文章能使我们在现代熙熙攘攘的社会中寻得一片安宁,而且可以掌握大量的成语来源。所以,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从而热爱民族语言,学习并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传承国学精粹,发扬民族文化。这怎么能说学习文言文没有用呢?

第二,教师的教学出现偏差。这里主要谈谈教学要求、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

1.教学要求的问题。根据现行考试大纲的要求,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字词句的知识,而且要背诵很多课文。必修教材中的自不必说,现在所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三个古诗单元几乎篇篇要求背诵,而三个散文单元如《阿房宫赋》、《六国论》、《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文章也要求学生背诵。且不说背诵,就是几个月的时间浸润在这些“之乎者也”中也够学生难受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两三天要背一篇古文,还要争取一字不差,学生怎么能不怕呢?而且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学生会背的可能不会写,所以经常会发现学生苦熬着终于将文章背诵下来了,可是考试依然因为错别字“劳而无功”,试想一下,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不厌倦吗?即使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所有要背诵的课文都会“默写”吗?如果连老师都难以做到,我们又怎么能苛求学生呢?同时,那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考查更是将学生搞得云里雾里。因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非常淡化语法问题,对于特殊句式只要知道是倒装句就行,但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就比较高,学生对那些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固定结构等特殊句式往往是死记硬背,以致迁移能力非常差。此外,我们还常要求学生搞清楚一些根本说不清楚的东西。比如,1997年高考语文第17题“高宗意乃解”一句,让学生区别“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和“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这两种解释的对错。其实,谁能说前者就比后者准确呢?此外,现今学生所练习的文言文大多是节选后的文章,有时不免被肢解,即使是老师,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形下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更何况是学生呢?

2.教学思想的问题。我只想讲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一是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前者的结果是教法僵硬老套,40分钟里教师总是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没看见那是一篇篇优美的古代散文。后者更是带来恶果,教师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和历届高考试题的特点,肢解每一篇课文,大搞考点训练,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整理起来那真是“洋洋洒洒”。结果一篇篇美文只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如机器般一味被动接受。这种情形下学生能不“怕”且“厌”吗?

3.教学方法的问题。文言文的教学一直困扰着高中的语文教师。一方面部分教师教法模式单一,开篇作者、背景介绍,听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诵读一遍就无所事事,对布置的任务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部分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所以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占据了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被动接受、识记。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追求创新,文言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人物形象分析活灵活现,课堂爆笑不断,可是合上课本,学生除了记得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外练习难以下笔,文言知识一片贫瘠。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文言文教学都是高耗低效的,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是叫苦不迭。

当然,任何事实的存在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造成文言文的现状的因素还有很多。那么,当我们无法左右高考指挥棒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改变学生既怕且厌的心理,使他们喜欢上文言文呢?

首先,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设计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高一新生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从劝谏艺术入手,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来劝服对方,从而引出本文高明的劝谏艺术;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然后进行情境表演,表演还可以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发挥。通过这样一些活动,首先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然后再在重点字词上加以点拨,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熟悉,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的表现能让学生顿生仰慕之情,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再适时鼓励学生在作文或日常交际中也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尽管学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所以,我们要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最主要的方法是吟咏诵读。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教师在诵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近并走进作者。

再次,注重积累和感悟,提高文言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不能走形式主义,字词句上要落实到位,不玩花拳绣腿,但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对文言文的鉴赏,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在具体教学中,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可以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从语法上加以分析,让学生学会迁移。对重点实词可以在文中出现时反复强化,比如“致”,作名词有“情趣、思想”(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的意思,作动词有“招纳”(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的意思,有“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的意思。只要多次强化,并让学生自主阅读一些故事性强的传记文章,学生在积累感悟中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我想,当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并在学习中小有成就感时,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了。

猜你喜欢
文言句式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