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红
教学是一项充满指挥和艺术的事业,同时也是一段通向理想目标,有激情、也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精彩的课堂,有效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梦想。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犹如初生之牛犊:知识面窄,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正处于刚刚接触、认识各种生活的时期。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有效阅读?为了帮助他们顺利打开阅读之门,让他们初尝文字之甘甜与快乐,体会书中之“黄金屋”,我进行了如下尝试,给他们播下阅读的种子,期盼这些种子将来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一、画一画,为阅读播下“理解种子”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阅读课堂可借助图画辅助教学,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使抽象的文字感性化、具体化,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素养。
1.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对简笔画的评价甚高,他认为:“这种在讲课中随手画下来的图画,比起现成的甚至比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优点。”形象方式可以调动形象思维,让大脑充分利用,提高课堂效率。低年级学生处于认识的最初及最低水平,如果老师能把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看得见也摸得着的简单图片,将更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例如,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时,笔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和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接着问同学们:“谁住在山顶?谁住在山脚?请把它们的头像贴在相应的地方。”通过一画一贴,学生马上明白了什么是“山顶”,什么是“山脚”。接着,笔者再问:“小熊和松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知道,我这时偏偏不让他们说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在画上添笔表示。同学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把文字转化成图象,在图上添画了纸船和风筝。通过画一画,同学们轻而易举地理顺了文中角色的关系,阅读效果甚佳,同时还提升了对阅读的喜爱、渴望之情。
2.发挥想象,画出文中或心中的“它”
想象力是智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文字的描述(如: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成群结队吃得膘肥肚圆的牛羊……)能引发孩子无穷的遐想。笔者常引导学生们把文中的“它”或心中的“它”画出来,更能够吸引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
例如,执教《日月潭》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画出日月潭的样子。于是他们便积极认真地去阅读,能抓住“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月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这个句子来勾画出日月潭的样子,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大致图样。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而且对日月潭的“外貌”印象深刻。这是印在他们的脑海和心中的,我相信许多年以后,他们依然能清晰地记得。
又如,执教《画风》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飘扬的红旗”、“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等图。然后,我先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所观察的“风”。于是他们有的画飘落的树叶,有的画小河的波纹,有的画飘荡的风筝……我能想到的他们想到了,我想象不到的他们也想到了。儿童的想象力往往超出我们的估计。
二、做一做,为阅读播下“实践种子”
陈鹤琴先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做事获得发展。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提出有效教学的五大原则之一是:使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笔者根据阅读内容,在课堂上或课余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相关的小制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又能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性记忆。
例如,执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在教学了课文后,布置了一项小任务:用橡皮泥捏一捏你最喜欢的一块奇石,并在上面贴上奇石的名字。学生们马上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该怎么捏造,并不时查阅课文,挑选自己最欣赏的奇石,琢磨着怎样把文字中的奇石变成他们手中栩栩如生的作品。结果,有一位学生突发奇想,用色彩缤纷的橡皮泥捏造出各种奇石,安置在用黄泥做成的“黄山”上,还插上一些绿色的松柏树枝,活像真的黄山一样。我把它称为“微型黄山”。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同一般。
再如《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难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我在教学前先给他们欣赏各种精美的“邮票”。尽管我没有找到真正的分门别类的邮票册子,但我从网上查到并下载了各种有纪念价值的邮票,然后打印出来给学生们看,作为课前的“甜品”。课后,我请他们收集一些邮票或者设计一套自己的邮票,并用别针打上齿孔。有一位同学设计了一套画着各种鸟的“邮票”,并细心地打上密密麻麻的齿孔,还有的同学以各国的国旗为设计主题。总之,孩子们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总能超乎我的想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对邮票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增长了不少见识。
孩子们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被我放在教室里展示,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亦成就了生机勃勃的教室文化。
三、乐一乐,为阅读播下“兴趣种子”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些活动的机会,将更能吸引他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学了《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过了一个真正的泼水节。活动中,我先让同学们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如杯、碗之类)和树枝条(蘸水用,免得到时泼得满身湿透)。开始泼水了,为了让学生理解泼水的真正意义,我故意问他们:“我是老师,你们敢往我身上泼水吗?不怕我生气吗?”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能齐声回答:“敢!因为泼水表示祝福。”彼时彼刻,我知道我的孩子们已经阅读过关,我无需再多言语,只需和他们尽情享受我们的“泼水节”,尽情泼出我们彼此的祝福。最后,我们还把被泼次数最多、收到祝福最多的同学评为“最佳学友”。
四、演一演,为阅读播下“情感种子”
让孩子们扮演阅读文中的角色,能丰富他们的情感色彩,反之,他们带着情感色彩的阅读,更利于对阅读的理解。笔者充分利用角色效应,让同学们在扮演的热情中把自己投入阅读情景,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对角色的揣摩,用自己的方式、神态、动作、情感以及语调表现出来。
如执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分小组选择自己要演的角色,研究他们的表情和语言,然后在组内分角色表演。我重点指导学生演好小鹿的角色:常常浇水、松土的勤劳;一瘸一拐来到门前的动作;一朵花也看不到时的失望表情;听了森林伙伴的述说后高兴的样子和心情的变化等。
总之,在长期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儿童的内心世界纯真而丰富,充满着美好的情趣和幻想,潜藏着无穷的智慧。那是一种沉睡的力量,我要把这种力量唤醒,播下阅读的种子,让他们在文字的小溪中嬉戏玩乐,在文字的小河中翻腾跳跃,为日后能够畅游文字的海洋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
1.李吉林《情景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3.王学风《新加坡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4.胡庆芳《美国教育360度》,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