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5-05-29 15:38董亚权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探索性问题意识

董亚权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培养途径与同行们共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 探索性 自主探索

目前,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开发学生问的潜能为主线,开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应用问题的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1.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好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常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不用计算就会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计算器校对。随着学生报出的数,老师都能准确无误的判断,这时学生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十分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其实老师没有特异功能,只是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好不好!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课标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动物园的4个小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自行车车轮是圆形,轴在中心;车轮是圆形,轴不在中心;车轮是椭圆,轴在中心;车轮是正方形,轴在中心。)最后结果怎样呢?让学生注意观察,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轴在中心,跑起来又快又稳,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学生十分渴求知识中的道理。

3.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需要,它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富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合理的成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

例如,学习了梯形面积后,教师可提出梯形的面积S=(a+b)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的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问题。学生经过尝试验证,可以得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展现与学生的聪明才智,萌动着可喜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通过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教给学生方法,促其自主探索,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爱心、信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注意与学生感情的沟通,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诱导,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奥妙新奇而情感丰富的世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中,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问题意识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的“阳光雨露”能够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学生都能“雨露滋润禾苗壮”。

2.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了解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呢?”这问题提的真棒,很有思考价值。再如推导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时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三角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探索的欲望特别高。

3.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是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学习新知,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他们是求知路上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平等”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其实,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习教学互动,信息共享。最后,要保证学生提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新知的关键点上。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探索性问题意识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