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士娜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脑梗死后的几周内是无法正常进行肢体运动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在病发2周内如果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对于肢体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1]。强制性运动疗法是美国学者通过多年研究提出的一项康复训练方式,通过对患者的健肢进行运动限制,同时对患肢进行强化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技术。本研究将强制性运动进行改良后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旨在为患者寻求最有效的康复训练模式。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7月—2014年1 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17例,女8例;年龄42岁~76岁(66.3岁±4.5岁);发病时间1d~10d(5.4±1.7)d。对照组男19例,女6例;年龄44岁~75岁(65.9岁±4.8岁);发病时间1d~9d(5.2d±1.8d)。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2];偏瘫肢体均为上肢,且经Brunstrom 分级测定后达到2级及以上;患者神志清晰,在进行康复训练时病情稳定,且能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1.3 康复方法
1.3.1 观察组 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①限制患者健肢运动,使用木板对患者的健肢进行休息位的固定,并使用吊带对上肢活动进行限制,每次限制的时间应当占患者清醒时间的90%[3],只有在患者进行睡觉、洗澡、如厕等影响肢体平衡及安全时才能解除强制性运动。②强化患者患肢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运动时的动作进行设定,包括进食、进水、穿鞋、梳头、叠被、抛物、扫地、捡豆子等,并在训练前设定一个恰好超过患者肌肉运动的动作,通过患者的努力后获得达标,并重复该动作直到患者轻松完成后在对动作进行难度性的加大。每天进行1h的强化训练,每周5次,连续运动4周。
1.3.2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根据其运动功能分级对康复训练进行拟定,包括:①桥式运动;②良肢位摆放;③被动关节运动;④主动关节运动;⑤神经发育疗法;⑥功能性电刺激;每天运动时间为每次4h,每周5次,连续运动4周。
1.4 观察指标
1.4.1 上肢功能测定 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测定,满分66分,分数越高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越良好。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对患者上肢机能进行检查,包括手抓、各个手指的动作完成情况,检测活动包括十条,通过对患者完成活动的时间进行评分,该评价方法对于上肢动作的速度测定更具有针对性。
1.4.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测定 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活动进行评定,包括穿衣、洗澡、大小便、如厕、行走、上下楼梯、进食等十项条目,根据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评分[4]。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经康复训练后的Fugl-Meyer运动评分两组治疗后在第2周与第4 周Fugl-Meyer 运动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详见表1。
表1 两组经康复训练后的Fugl-Meyer运动评分 分
表1 两组经康复训练后的Fugl-Meyer运动评分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观察组25 34.8±2.7 39.2±3.3 47.5±4.1对照组 25 35.1±2.5 45.7±4.0 53.3±5.2 t值0.41 6.26 4.38 P 0.685 0.000 0.001
2.2 两组经康复训练后的STEF 评分 两组在第2周与第4周STEF 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详见表2。
表2 两组经康复训练后的STEF评分 分
表2 两组经康复训练后的STEF评分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观察组25 41.2±5.4 52.5±5.5 63.2±5.8对照组 25 41.4±5.2 46.3±5.1 52.3±5.4 t值0.13 4.13 6.88 P 0.894 0.001 0.000
2.3 两组ADL评分测定(见表3)
表3 两组ADL评分测定 例(%)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突然的疾病,是由于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发的,又被称作为脑血管意外。患者多表现出一过性或是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体征与症状,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卒中与多种全身血管性变化以及血流系统病变息息相关[5],造成该病的原因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几种,最为常见的还有吸烟史、饮酒史、心脑血管疾病、高龄等[6]。脑卒中患者会因为脑部发生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性质的损伤,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感觉、运动、认知障碍。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患者肢体瘫痪,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患者因此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相关研究指出[7],在患者发病后的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受伤肢体的恢复,且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越明显。
强制性运动疗法是通过对健肢运动进行限制,同时强化患肢运动的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方式,该方式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使用以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多个神经康复领域也获得了大量关注。强制运动疗法不仅对经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验证实的脑卒中上肢运动障碍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影像学研究也证明了该方式对患者大脑皮质的发生功能具有明显的重组作用[8]。大量研究指出[9],由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后对患肢的运动会产生抑制作用,而健肢为了弥补患肢的功能则会强化使用,最终造成肢体“用进废退”。而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脑外伤及脑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及生活能力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但强制性运动疗法若过度使用对患者健肢会产生孤立作用,若不进行协调配合,即使是能提高患者的患肢功能,但也无法将这种功能良好的运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去[10]。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了改良强制运动疗法,与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同时让患者的上肢在日常生活中最大化的实现转化,并在生活中限制健肢使用,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P<0.01)。两组经过康复治疗后在第2周与第4 周Fugl-Meyer 运动评分与STEF 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
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进行康复训练,能获得确切的治疗效果,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是一种值得临床借鉴的康复方式。
[1] 崔颖,洪波,李树民,等.活动分析法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58-159.
[2] 王文清,李小彬,卢建丽,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老年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和股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5):367-370.
[3] 龚泽辉,王义亮,郭强,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Brunstrom 分期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280-283.
[4] 何宗颖,何予工.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0):790-792.
[5] 张备,白玉龙.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重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0):784-787.
[6] 龚泽辉,王义亮,袁柯,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nstrom 分期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2):132-134.
[7] 唐雪琴,李华桦,吴亚岑,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43-44.
[8] 黄红红,王凌星,张泉香,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亚急性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1):838-841.
[9] 姜贵云,王文清,杨晓莲,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0):794-795.
[10] 王丽菊,欧艺.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