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王瑞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如何培育我国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发挥自身及传统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影响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因素,为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路径选择和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1-0104-06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在国际经济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纺织工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处于新旧模式更替的关键时期,面临增速放缓、利润下降、行业萎缩和停滞退化等困境。我国纺织工业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培育国际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相关理论介绍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icheal E. Portor)是首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即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该国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其获得竞争优势。狄昂照等提出通过国际市场表现来判定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小。[1]金碚在以上两位学者论述的基础上,引入了盈利能力的概念,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前提下,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该国具备更高的生产能力,可向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并持续获取盈利的能力。[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三个视角来阐述。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视角,认为各产业间的生产成本和劳动效率是各异的,要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应依据该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其次,基于新贸易理论视角,认为规模经济、柔性生产和产品差异化可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从而为通过制定战略和贸易政策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认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应致力于改善其要素环境,如加大对研发和人力资本等的投入,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能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3]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末,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今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系统分析,涉及人类社会、自然资源、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分别从三个理论视角进行阐述:一是基于经济增长极限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强调经济增长是有限制的,否则随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和生态紊乱,最终将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基于生态学理论,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遵循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规则,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避免破坏和浪费,且生产活动要与生态系统统筹协调发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资源再生性、保障生态完整性和保护地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三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从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生态学的视角而言,可持续发展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发展模式,在遵循和应用生态能量守恒原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过程的低排放,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4]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演进过程中,在具体内容方面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概念内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可持续发展,即考虑与生态、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相关的发展模式,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广义的可持续发展,即考虑与整个社会系统问题相关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持久性、延续性的发展。[5]
二、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一)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目前,随着国内学者对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基于不同理论对我国纺织产业进行规范研究、构建纺织产业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与全球主要纺织产业国家进行市场比较研究。在理论研究中,主要选取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价值链理论;而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进出口数据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
1.基于不同理论对我国纺织产业进行规范研究
段文平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纺织产业现状,进一步提出只有构建持续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中国纺织产业由竞争力大国向竞争力强国的转变。[6]张思华和窦金美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了我国纺织产业特点,指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有利于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7]余为丽和王治改进了钻石模型,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检验,研究表明该产业呈现出粗放式增长,导致产量的强竞争力和质量的弱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对比。[8]姜丹丹和毕彦鹏基于供应链理论,对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整合供应链资源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9]王婉芳利用价值链理论剖析优势和劣势,研究指出我国纺织产业在生产规模和出口方面已达较高水平,但在市场渗透、渠道开发方面则明显偏弱,需要转变出口模式和占领“高价值”环节,以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0]
2.构建纺织产业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李创和王丽萍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方式,从资源、市场、管理、科技、相关产业、政府、环境和不确定因素等八大要素出发,对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11]欧阳玉萍选取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优势指数三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解决品牌建设薄弱、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12]杨金玲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出口退税的调整、人民币升值等内外部因素,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导致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下滑趋势。[13]范净文基于波特的竞争力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方法,构建了针对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优势指数、纺织产业价格比、纺织产业研发费用和纺织产业市场集中度等指标,并就进一步提升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14]
3.对我国与全球主要纺织工业国家进行比较研究
Balasubramanyam和Wei利用改进后的 Kreinin-Finger 相似度指数,对中、印两国出口目标市场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对欧、美、日全球三大主要进口市场的出口相似度很高。[15]Altay和Cacaner采用进出口数据比较法,对中国和土耳其纺织品服装在欧盟和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管是在欧盟还是美国市场上,土耳其的纺织品服装相对于中国都有比较优势。[16]赵宏、黄故和马涛对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纺织业在国内市场、纺织原料资源、产业体系化和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存在比较优势,但在劳动力成本和部分纺织技术设备方面存在劣势。[17]彭刚、姜艳霞和赵涛通过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两个指标,对中国和欧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纺织品与欧盟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由于产品相似度指数较高导致我国输欧纺织品屡遭贸易摩擦。[18]
(二)我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王丽萍基于“21 世纪议程”和我国现状,探讨了我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瓶颈, 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具体措施。[19]章杰指出大力发展新型纺织化学品,即低能源消耗和低环境代价,以及高性能和高经济产出的新型纺织化学品,才是我国染料工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20]刘伟和王薇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提升力、引导力、支撑力对纺织产业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且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与经济、资源容量、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四者的关系。[21]段文平从自然、经济、科技、社会环境、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管理能力等七个方面分别阐述对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并深入阐述自然资源是基础性因素,经济发展是动力性因素,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主导性因素,社会环境是决定性因素。[4]于素玲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和环境经济理论,整合近年来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数据和纺织品生产中的水污染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探讨提升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途径。[5]李振华通过分析常州市纺织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优势和劣势,提出加速研发和运用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才是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2]
三、影响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理论,分别从生产要素、资本、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产业集群、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生产要素方面
原材料:① 中国的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也是棉花消费大国,由于无法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中国棉花原料一半以上均是进口。② 中国麻类资源种类多样,产量也非常高,麻类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有所进步,但是国产麻的纤维断裂强度、木质素含量、纤维均长等多项指标落后于发达国家。③ 国产的羊毛存在长度短、污染重、色泽黄、批次同质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精纺技术标准要求,因此羊毛的进口数量比较大,主要从澳大利亚、乌拉圭与新西兰进口。④ 中国的丝绸生产和出口量位于世界前列,在全球生产蚕丝的众多国家中,中国、巴西、印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受到一定影响。国内员工薪资水平加速上涨的同时,劳动者职业综合培训教育不足,高级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匮乏,因此国家应当关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强培训,优化劳动者结构,提高我国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级人才,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纺织从业劳动者素质,最终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2.资本方面
目前有大量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纺织产业,但纺织产业投资回报率不高,周期普遍较长,重复建设情况严重,这些都降低了我国纺织产业资本利用率;虽有企业依靠国家退税贷款、押汇、出口业务打包等扶植政策,但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纺织产业的资本利用率。
3.需求条件方面
我国的纺织品在衣用、装饰用、产业用三个领域消费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衣用比重偏大,而产业及装饰用的比重偏低。但是,随着工业、农业、建筑、水利和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装饰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需求都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比较稳定,主要是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这四个出口市场占据了所有纺织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三,其中对日本、美国、欧洲市场的出口额占到了三分之二。然而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为了保护本国劳动力就业,在产品的环保、卫生以及安全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这种构建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的拓展与开发,致使我国纺织产品出口常常遭受冷遇,给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
4.相关及支持产业方面
纺织机械部门是重要的相关产业,它是生产高质量及高附加值纺织品的基础。纺织机械生产的技术含量可以反映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取得了显著发展。
支持产业是与纺织业运行密切相关的产业,如运输业、金融业与信息业等。我国在基础设施与信息通讯方面投资很大,数字电话广泛普及,各地建有数字程控电话网,能够和国内各地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及地区联系。新兴的信息产业也为信息时代的纺织产业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5.产业集群方面
中国的纺织产业集群,是一种崭新的产业模式,它是在将市场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对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些地区或某些领域,可以扩大产业集群来实现效益的增加。这是因为产业集群扩大,对市场的控制力就会增强,进而利润就会提高。当前,国内外市场推动了纺织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纺织产业逐步向沿海地区聚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纺织产业集群,并在产业的中间加工部分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产业的上游创意设计及下游营销等,还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弱项,仍存在严重不足。
6.机遇与政府方面
抓住机遇可以打破旧的产业格局,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应当关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信息,不断充实本企业的技术储备,改善产品性能,在最新技术指标的基础上修改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并成为高标准的制定者,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外商投资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应用到纺织产品的研发创新,例如纳米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汽车、环保、生物医药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也积极促进了纺织产业的发展。
政府方面可以通过实行一些政策影响行业发展。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例如出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纺织产业税率、制定纺织行业标准、为纺织产业提供相应的服务等,提升了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
(二)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资源方面
纺织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受到土地资源、水资源、环保资源、人力资源及能源等多种资源的制约,因此,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原料资源及能源的充裕度和有效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是产业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物质保障基础,也是影响纺织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经济发展方面
经济发展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彼此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经济发展能使人们的收入提高,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状况如何,一方面取决于我国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该行业对我国及所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小。
3.科技进步方面
科技进步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主导性因素,也是影响纺织业增长最积极的活跃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纺织业中的实际应用,纺织业的内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纺线织布”向“现代纺织业”转变。就生产方式而言,高科技的推广应用使传统的手工操作向机织与机电一体化转变,例如计算机、电脑自动控制、微电子信息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应用;就纺织原料而言,纺织业逐步向“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生物纤维”的多元结构发展;就纺织产品应用领域而言,纺织产品不仅仅是生活消费产品,装饰材料、航天航空等产业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因此,科技进步对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社会环境状况方面
社会环境因素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纺织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纺织产业能否在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丰富社会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贡献。因此,要实现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行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必须在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面临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图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探讨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从而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政府层面
1.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以法促进环境保护
由于我国纺织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初加工、附加值低,主要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谋求利润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也影响了纺织产业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环保法规的建设,建立规范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环境指标评价体系,严格监督企业执行环境成本内部化,以最大程度消除对资源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等恶性现象,实现依法、以法促进环境保护。例如,针对我国纺织产业中水污染的严重问题,环保部门应该基于“庇古税理论”和“科斯理论”, 修订完善环境资源税收有关法规,引导企业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举措。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具体实施办法,如果企业对于环境污染不积极配合治理,那么政府将对该企业加大税负比例使其无法赚取高额的利润,从而使该企业不得不主动调整其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如果企业行为有利于环境保护或积极配合治理,那么政府将对该企业实现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政府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税收制度,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
2.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认证制度,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保证
我国纺织产业由于体制和市场观念等原因,制约着与国际贸易市场接轨的进程,导致不能全面了解国际上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尤其是不能与时俱进地了解同行业竞争者的最新科学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更无法精确解读进口国的经贸政策,最终导致欧美部分市场逐步被印度、墨西哥等抢占先机,出口过程屡遭各种贸易壁垒。面对全球激烈竞争的贸易市场,我国政府应该从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利用已有资源禀赋,拓展国际社会网络渠道,为纺织产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技术情报、国际政策、市场动态等,搭建信息化沟通平台,完善资格认证制度,以促进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和决策,帮助企业突破国际贸易壁垒限制。在此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应对国际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全面分析纺织品在进出口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实施办法,并以国家的身份代表企业出面,开展双边贸易磋商和谈判,或借助国际社会力量,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贸易壁垒而采取的歧视政策,以保障我国纺织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二)企业层面
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我国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薄弱,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纺织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也是遭受国际贸易壁垒的直接原因。因此,要加快转变以往“重生产轻研发”的传统观念,引入“产、学、研”为一体的生产模式,增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积极提升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纺织企业还应积极地引入和利用外资,加大对纺织产业的改造力度,提高我国纺织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针对国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逐步改善生产系统和提升柔性生产能力。
2.增强环保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
纺织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属于污染大户,转变生产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和增强环保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纺织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利润的迫切要求。绿色管理是以树立企业绿色价值观为核心,选用绿色技术、实施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和获取绿色认证,以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战略模板。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绿色管理体系是IS014000,即从选料、研发、生产到销售、运输、应用和最终废弃物进行全过程绿色监控,以达到提升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的目标。因此,结合我国纺织产业屡屡遭受国际贸易壁垒的现状,为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纺织企业应该尽快转变生产模式,增强环保理念,积极建立绿色管理制度。
3.实施绿色工艺,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传统的纺织印染加工产生大量的有毒污水,在印染加工过程中有毒染料或加工助剂附着在纺织物上,不但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例如聚乙烯醇和聚丙烯系类浆料不易生物降解、含氯漂白剂污染严重、芳香胺染料可致癌、染料中的有害重金属等。我国纺织印染行业是排污大户,因此我国纺织产业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通过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等途径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引进和应用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工艺,降低纺织业生产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破坏度,减少生产中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采用转移印花工艺热熔染色等。
参考文献:
[1] 狄昂照,等.国际竞争力[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2]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 彭羽.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提升探究 [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4] 段文平.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5] 于素玲.中国纺织品出口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6] 段文平.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J].经济经纬,2004,3(4):69-71.
[7] 张思华,窦金美.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J].现代商业,2008,(30):164-165.
[8] 余为丽,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79-83.
[9] 姜丹丹,毕彦鹏.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物流科技,2005,29(2):21-23.
[10] 王婉芳.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值链分析与竞争力提升[J].商业时代,2008,(6):30-31.
[11] 李创,王丽萍.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三)[J].纺织科技进展,2006,(4):9-14.
[12] 欧阳玉萍.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江苏纺织,2006,(12):6-9.
[13] 杨金玲.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88-95.
[14] 范净文.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5):60-62.
[15] Balasubramanyam V N, Wei Y. Textiles and Clothing Exports from India 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 Business Studies, 2005, 3(1): 23-37.
[16] Altay N O, Gacaner A. Turkey's Dynamics of Competition: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R]. Ankara: ERC/METU 2003 International Economy Congress, 2003.
[17] 赵宏,黄故,马涛.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79-84.
[18] 彭刚,姜艳霞,赵涛.中、欧纺织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经济纵横,2008,(2):56-59.
[19] 王丽萍.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1):50-52.
[20] 章杰.可持续发展纺织染料的开发趋势与模式[J].纺织导报,2013,(12):16-22.
[21] 刘伟,王薇.论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纺织,2005,2(2):42-43.
[22] 李振华.加速研发和运用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D].苏州:苏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