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野艺舍“事件”创造“可变”

2015-05-29 21:41
艺术汇 2015年1期
关键词:事件当代艺术杭州

艺术的观念思考与作品的呈现从表象来看,它们之间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关系。但从时间的本质来思考,这个过程是处于时刻发生、偶然碰撞、经验自行聚集的时间重叠的状态中,其中的不确定性足以使艺术思考与呈现的关系成为一种无限的发生关系。预设在这里总是作为一个知觉的触发点,并且艺术家把实践的停顿作为对之前触发点的反馈。半野艺舍作为杭州的一个艺术发生地与其有同等触点,它更像是艺术创作的“衍生品”,这里的“衍生品”并不是复制,它是一种投射。因为半野艺舍作为一个艺术聚集地的同时,它逐渐发散出艺术相关者之间的思想和行动的碰撞——伴随着艺术活动的发生,促成了“半野艺术家地图”和“半野艺术家驻地项目”这两个事件。所以这些发生促成的实践与艺术创作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平行关系。

之所以把“半野艺术家地图”和“半野艺术家驻地项目”称之为事件,是因为事件是构造某个现象的开始——也可以称之为发现语境。事件并不是一个计划,它更像是一个可变的场。就拿“半野艺术家地图”来谈,面对其成员的不同身份,本身他们就是一种艺术语境的聚集,当他们发现这样一个能从部分扩散到更大整体的现象时,这个事件就在此展开了。首先从杭州这样一个带有当代艺术特殊背景的地点出发,过去极强的艺术气氛出现了地域性的分散,它透露出今天的一种缺失和相对封闭的状态,半野艺舍恰恰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现状和浓缩的可能性。

面对丰富、多元的信息时代,整个艺术氛围呈现出艺术展览——艺术媒体——艺术市场都相对体制化的流通状态,但半野艺舍依然退回到这个信息时代的根本上,在这里找一条缝隙。他们首先从杭州出发,以专业的态度在人们切身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创造了一个艺术家的事件平台,更兼具艺术信息的空间发散功能——通过文本和直接影像的方式进行发散。这样一个具有专业性和空间性的事件也触及了专业艺术空间和机构对此事件的延展,所以可以看成是一个事件的无限发生,同时与之前分散出去的当代艺术力量形成一种关联。

“半野艺术家驻地项目”与“半野艺术家地图”是在同等的时间碰撞中发生的。“驻地”作为一个在不同地域空间放置的词汇,其重要的是艺术家作为个体经验的携带者与另一个切身空间的经验进行碰撞,又重新组织与自身相关的艺术语言。这一次来自不同地域的12位艺术家同时在“半野”这样一个保留生活结构的空间中发生各种媒介关系。这次项目的发起者郑文昕,她认为这次项目对于12位艺术家来说,不仅是一个跨空间的艺术创作,更是一个艺术家个人经验的交流空间,更关键的是与杭州的艺术家产生一种经验差异的碰撞。往往经验的差异会带给个体一种艺术价值观的遭遇,从而改变自身携带的固化语境,并让它融入新语境的鲜活性当中。这些不同的遭遇完整地塑造了这次“半野艺术家驻地项目”的事件感。

半野艺术家地图

I ART:不同的身份关系面对当下的艺术氛围有着怎样的艺术态度,促使你们产生做关于“半野艺术家地图”的共同火花?(一种动机的驱使性、对艺术体制的认识和所关注的艺术家艺术的可能性。)

卢涛:“半野艺术家地图”项目很早之前就在构思,我是后来才介入的。我会从旁观的角度看半野这个地方是怎么样的场域、什么样的聚集。其重要的是先天条件的存在——人的聚集促成了条件的成熟,再而有推动的因素。因为有这样的场域状态,所以半野这个项目是很自然发生的。杭州与当代艺术有很重要的关系,但是当代艺术在杭州是散点的,包括现在,艺术家更愿意去北京、上海做个体的发展,杭州没有形成一种自我的生态。中国美术学院每年都会输送很多与当代艺术相关的人,但是在杭州他们又处在真空的状态中。这些年,像半野艺舍、BUS公交委员会、清影当代艺术空间等这种杭州自发的“民间团体”还是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所以也就很自然的会发生聚集、交错,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态,所以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们会往更有计划、更理性、长远的方向发展。

蔡俊华:我是做影像出身,所以我会想为什么大家很少用影像去记录艺术家的作品和工作,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杂志类型的平面内容。近几年国外关于艺术家创作的介绍、探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影像记录方式,我觉得国内也可以这么做。在半野,加上人气聚集的又很快,所以在与彭忠明聊天时,谈到了这个项目,刚好有这样一个契合点。

I ART:我觉得你的影像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它还是跟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形式有很强的粘连感。

蔡俊华:我特别想做艺术家的内容,因为我做过艺术家,我知道艺术家在某些作品中想去表达什么,所以我可以通过影像更深入的去挖掘、呈现这些内容。

卢涛:其实我们谈到影像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自媒体条件的成熟。如果五年前要做这个项目,我觉得都不太可能,因为需要一个发布渠道,包括网速、自媒体都不像现在这么便捷。自媒体条件的成熟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都是通过微信、微博来做信息的发布,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通过官方的渠道。以影像的方式,我们能够很直接的看到内容、看到一种状况。平面的文章方式其实现在很普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重复这种方式。我们都生活在杭州这个区域,这种自身生活的生态会特别有意思,所以用影像的方式是最直接的。

彭忠明:我做这个项目完全是基于与艺术家接触的经验,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不断地接触,必然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各种情绪。我是营销出身——最敏感的地方是痛点。我在做一个营销策划的时候首先挖掘的是痛点,从营销角度讲,痛点即需求。最开始没有想做这个项目,而是按照艺术家的经验,大家提出一个关于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的想法,后来大家经过讨论,众说纷纭,各自都有考虑的问题,所以工作室开放日也就没能进行。半野刚开始就是民宿,但是后来通过做一些展览,包括像艺术家孙逊、汤柏华作品的放映、杭州实验影像青年艺术家群展以及讲座、实验音乐等活动,就会发现通过这些活动,杭州的艺术家逐渐实现了聚合。发生聚合,也就会产生一个时机。这个时机来源于几个点,首先是半野让大家看到了聚合的可能;第二点是我们本身的态度、包括聚合的艺术家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处在同一个频率;第三点是关于生存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问我半野怎样生存下去,所以大家都在关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跟蔡俊华在沟通时就想是否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提供一个艺术家的交流平台,通过采访实现聚合的延续和更强的粘合力。

猜你喜欢
事件当代艺术杭州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