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兰+刘世辉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李白和比他大12岁孟浩然在黄鹤楼的送别也引起了轰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出示课题,生齐读)
2. 同学们,“陵”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3.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
4. 教师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黄鹤楼、扬州,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课件展示黄鹤楼图片并补充介绍)
5. 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二、 读通诗句
1. 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3. 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三、 理解诗意
1. 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 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2)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雾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3)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
2.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拓展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坐的船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在一起的情景。
(2) 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3)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3. 李白久久地望着长江水,望着滚滚的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1) 帆船渐渐远去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2) 帆船渐渐远行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3) 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往日友情,他踮起脚来,还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6. 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吟诵诗句)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1) 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2) 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3) 男同学站起来读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
(4) 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7. 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师放课件,师生乐曲声中齐读整首诗)
8.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
四、 课堂拓展
1. 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2. 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