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莉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大连 116622)
英语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结合
谭莉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大连 116622)
摘要:以英语语篇和语篇分析理论为切入点,解读语篇分析对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重要提升意义,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从篇章结构入手的语篇分析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具体结合与具体应用,通过宏观导入、微观解析、巩固引申三个阶段来实现学生语篇分析能力、阅读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共同进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也同样受益。
关键词:语篇分析;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大学本科学习过程中英语精读课程对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英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重要平台,也是全面提高英语综合水平的关键。然而在当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看到一部分英语教师及许多学生把大量的精力依然放在语言点和语法的注释及举一反三等方面,精读课堂上很少或根本不涉及语篇分析,学生也很少重视语篇分析的重要作用,从而造成了英语精读课堂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学习状态。
一、语篇与英语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研究潮流的引领者,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1952年在《语言》杂志上发表《语篇分析》一文,指出语言不是以零散的词或句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连贯的语篇形式存在。胡壮麟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1]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和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还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分析’研究的是交际中的语言,它涉及的是语言与它的使用情景(即语境)之间的关系。”[2]语篇分析就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围绕文章的主旨思想、情节发展、层次安排、结构布局安排等,来领悟作者的原创主旨及观点意图。宏观语篇分析以语篇为基本单位,高空俯视整篇文章,把握原创意图、布局谋篇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微观语篇分析则是解析语法,剖析词汇及构词法以及语句和篇章之间的连贯与衔接。
二、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结合
当前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虽然一直在呼吁教学改革,在精读课堂上任务型教学法与交际型教学法交互使用,但很多英语教师依然把精读课变成了精讲词法、语法、句法的课堂,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内容,加之以大量例句和课后练习来强化学生对于词法、语法和句法的掌握。长期片面阅读的习惯,使许多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瞬时记忆力极弱,迂回阅读的现象严重,遇到生词就抑郁,很难猜出生词含义,进而造成学生普遍语言组织能力弱,口语和书面语言结构零散,思路混乱,难以实现成功交际。因此,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又要培养学生俯视全文的能力,领会作者的原创主旨,鉴赏文体风格、修辞手段、背景知识等整体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语篇分析理论及方法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有效构建学生通篇的语篇分析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性阅读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
以笔者所在的大连财经学院为例,目前英语精读三的总学时数为36学时,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笔者尝试以语篇分析理论为依托,将语篇分析的方法贯穿于精读课堂的始终。
学生正式进入课文阅读环节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热身问题讨论、图片漫画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主观参与意识,从语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验证假设。学生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问题,会主动迎战陌生词汇并积极调动记忆库中所有的记忆元素及构词法知识在上下文中去猜测词意[3]。以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为例,导入时可以设置下列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1)What is the greatest gift you have ever received?(你曾经收到过的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2)Is the title a phrase or a sentence?(文章标题是短语还是句子?)(3)What kind of love can be called “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什么样的爱可以被称作“无限的爱”?) 教师只有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流程设计,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将已有的知识及时再现,才可以关联新的语篇背景知识;才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快速获取有效信息,获得对语篇的宏观印象和理解。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宏观语篇主旨、结构框架、文章体裁的分析成为鲜活的课堂组成部分,真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宏观驾驭语篇的能力。韩礼德(Halliday)认为任何语言都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4]。因此,语篇功能成为语言的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在语篇教学中,英语精读教师应该对文化背景的掌握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介绍必要的异域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文化禁忌、传说故事,学生将会领悟文章的主旨、原创初衷,并能够透过语篇表面挖掘深层的引申义。
微观解析环节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体裁结构和语篇衔接把握语篇主旨,使学生对整个语篇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在语篇分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语篇的宏观文体结构及段落安排之间的关系入手,力图从语篇体裁的角度解析其语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思维模式。语篇体裁的作用在于将不同体裁的语篇按内在结构与组织机制,以特定的模式模板进行系统归类。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语篇特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先概括再具体,先整体再细节,形成围绕论点、分层论证的语篇层次上的主次。大学英语精读教师可选取各类体裁中典型的语篇,具体分析不同体裁的组织结构、模式、规律,培养学生结构层次上的语篇思维模式,以期理解不同类型的语篇结构,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激发固有信息参与语言交际[5]。以大学英语精读三所选用的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为例,整篇文章的宏观结构是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即问题—解决—评估反思模式。该篇具体语篇结构如下:
PartⅠ(para1-3): All family members took good care of Jimmy. ——宏观概括
PartⅡ(para4-7): I looked after Jimmy alone after parents’ death. ——细节陈述1
PartⅢ(para8-11): Jimmy’s 57th birthday was a success. ——细节陈述2
PartⅣ(para12): The constant love and support of our friends and family would get us through whatever life might present. There had never been any limitations to what Jimmy’s love could accomplish. ——评估反思性的结论
具备了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对语篇文章体裁、段落结构模式的认识,语篇分析法就要从宏观上概括文章主旨。语篇的主题思想通过组织语料的不同手段表现出语篇的层次、段落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构成整个语篇浑然一体的语义与结构上的统一。各成分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衔接是语义连贯形成的重要工具与媒介,在大学英语精读语篇分析教学的过程中,英语精读课程的授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等衔接方式内化于心,观察并熟练掌握段落之间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连词,可以将整个语篇活化为清晰的结构脉络图,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以致用”是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语篇分析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紧密结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途径,应用语篇思维模式,整合语篇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细节,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学生才会产生语篇意识,搭建起语篇思维模式。在语篇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语篇的内容、结构、体裁、衔接与连贯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口头复述、概括语篇梗概、改编语篇体裁、课后开放式讨论等多种方式;课后可设定与语篇内容相关的话题,将语篇分析与关联写作训练巧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篇写作技巧。依据此模式,大学英语精读任课教师可以取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多边共赢的效果。
三、结论
英语语篇分析法在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弥补了传统英语精读教学的短板,改变了“填鸭式”教学,以及学生消极接受,只动手、不思考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从宏观语篇结构着手,透过“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分析文章的原创主旨,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语篇阅读模式,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赏析文章,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应用语篇分析教学法,使学生的阅读、写作、交际能力均有受益,使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顾军.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6):29.
[4]Hallid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76:5—20.
[5]王书一.语篇分析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60.
(责任编辑:刘东旭)
中图分类号:H31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2-0158-02
作者简介:谭莉(1980—),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24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