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谁插疏篱考

2015-05-26 18:47高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历夔州东篱

上海七年级语文课本收入杜甫《又呈吴郎》一诗。对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课本注云:“杜甫将草堂借给吴郎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但吴郎即是远客,该注似有未通。

何人插篱,历来颇多争论。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中说:“吴郎以远方而来,当谨藩篱,以防他寇,亦不害其为直也。”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妇防客,时怀恐惧。吴插篱,不怜困穷矣。”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也说吴郎插篱,不怜妇人。今人曹慕樊又提出邻妇插篱之说。金圣叹则认为是杜甫插篱:“以吴郎寓居于此,故使插篱间之,本为西邻防远客,非为远客防西邻也。”

上述诸家结论,均可自成一说。但笔者以为,邻妇跑到杜甫院子里插篱围树之说,则是物权所属不清,有无理霸占的嫌疑,与邻妇恐惧之说矛盾;吴郎插篱,自为远客,与诗歌“防远客”的意思不合;吴郎插篱防备他寇,也与“多事”矛盾;若杜甫插篱为寡妇防范吴郎,则吴郎品性强悍,惯于生事,杜甫已有耳闻,那么两人之交往密切似无可能。以上诸说,皆有不通之处。笔者不敏,尝试推论如下。

一、诗人行止

杜甫晚年形迹清晰: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赴奉先搬家逃难;乾元二年(760)至成都,建浣花溪草堂。永泰元年(765),严武死,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等地,在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大历三年(768),杜甫出峡,辗转至大历五年(770)去世。

杜甫至夔州,辗转流离,可谓居大不易。他先住在“山腰宅”。这座住宅依托残存墙壁而搭建,是个临时住所,形制简陋。秋,迁居西阁,第二年三月离开。西阁位于城内,是一座吊脚楼。如《西阁二首》曰:“层轩俯江郊。”

而瀼西宅最初商定租赁,杜甫曾作《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记述之。冬天,在《瀼西寒望》中,杜甫表示“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在《不离西阁》中,杜甫疑问“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又说:“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则诗人喜爱此地风景,希望继续租赁,可惜未获房主同意。《赠苏四傒》说:“乾坤虽宽大,所适装囊空。肉食哂菜色,少壮欺老翁。况乃主客间,古来逼侧同。”房主欺负杜甫既老且穷,不愿延长租期。

大历二年(767)三月,杜甫离开西阁迁居赤甲。好友柏茂琳为夔府都督,帮他买到瀼西草堂、四十亩果园,又租到东屯部分公田,于是杜甫立即回迁瀼西。诗人居住赤甲,前后不足一月。大历二年(767)八月,杜甫又自瀼西移居东屯。

二、主客关系

杜甫到夔州,先居城内的赤甲宅,又迁城外之瀼西宅,再迁城内之东屯宅。其中间波折,似有苦衷。瀼西位于城外,交游不便,且与轻装下峡夙愿相违背。考其原因,似为躲避当地纠纷。在《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中,杜甫言:“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似为友人得祸,诗人从落日时分一直哭到半夜,忧伤不已。现在,大概纠纷已了,诗人再次入城。

本诗之前,杜甫先写《简吴郎司法》,交代两人关系。司法:为州之属官。《旧唐书·职官志》载:“司仓、司户、司法三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吴郎应为忠州司法参军。

杜甫借给吴郎居住的是瀼西草堂,并不包括四十亩果园。瀼西宅在今奉节县草堂镇土地岭南麓,果园在草堂东南,下临瀼溪。果园之内,也有茅屋可居住,所以杜甫也常回瀼西,与吴郎过访。

吴郎与杜甫关系亲密,这在诗人此后作品中可以看到。瀼西果园的柑桔成熟时节,杜甫返回果园中的茅屋小住。吴郎来访,杜甫邀请他次日去家中饮酒。可惜吴郎因故未到,杜甫只得“独酌杯中酒”。大历三年春,杜甫离开夔州出峡之前,又将瀼西四十亩果园赠给吴郎。因此,当日杜甫劝说,吴郎定也欣然接受。

三、插篱习惯

笔者翻查杜诗发现,插篱笆是杜甫的居住习惯。杜诗写作篱笆共有三种情况,现列举如下(可能有疏漏):

(一)美德比附。

如,“是节东篱菊”(《九日寄岑参》),“且酌东篱菊”(《九日登梓州城》),“篱边老却陶潜菊”(《秋尽》)。上述篱,皆有菊花,甚至直言东篱、陶潜,这是诗人借陶诗中的“采菊东篱”意象,自名高洁。“采菊东篱”,成为村居雅人的象征,影响了杜甫的审美取向。

(二)生活习惯。

1、篱边野外多众芳(《叹庭前甘菊花》)

天宝十三年(754)作。既讽刺朝廷鼠目寸光如土家翁,也暗示主人居住习惯。

2、步屣过东篱(《重游何氏五首》)

天宝十三年作。

3、侵篱涧水悬(《示侄佐(佐草堂在东柯谷)》)

乾元二年(759)九月作。杜佐草堂面对涧水,就在涧水边插上篱笆。叔侄二人,习惯正同。

4、野老篱前江岸回(《野老》)

上元元年(760)作。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篱前为江岸,则扎篱之习惯大于功用。

5、无钱即买系篱旁(《春水生二绝》)

上元二年春作。春水暴涨,他想买船系在篱旁,则篱笆近水,正与上同。

6、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

上元二年春作。隔篱招呼,则篱笆稀疏,可以想见。

7、日出篱东水(《绝句六首》)

广德二年(763)复归草堂时作。

8、篱边水向城(《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当是永泰元年(765)作。江水很大,漫到篱边,与上同。

9、篱雀暮喧繁(《客居》)

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作。

10、缺篱将棘拒(《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大历二年(767)作。篱内经常扫除,其外任野草滋长,因此,篱笆只是划定院子界线,提醒主人清除至此。

11、篱弱门何向?沙虚岸只摧。(《课小竖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

大历二年(767)作。因为沙壤疏松,瀼岸经常崩陷,篱笆常毁,瀼西草堂门的朝向都难固定。

12、篱中秀色画屏纡(《寒雨朝行视园树》)

大历二年(767)秋天作。则果园也插有篱笆。

13、疏篱野蔓悬(《季秋江村》)

大历二年(767)九月在东屯作。篱笆破损处,长出蔓生野草,仿佛为篱笆填补缺口。这篱笆插得漫不经心。

14、山篱带薄云(《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大历二年(767)十月作。东屯离城较远,所依北山也少人开垦,居处高僻,篱落生云。

15、雪篱梅可折(《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

大历三年离开夔州前夕作。

16、春寒细雨出疏篱(《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大历五年潭州作。

可见,杜甫凡是村居,皆插篱笆,但漫不经心,纯属一个生活习惯。

(三)防范侵袭。

1、藉汝跨小篱,当仗苦虚竹。(《课伐木》)

其《序》曰:“我有藩篱,是缺是补。”杜甫初到东屯,插个矮小篱笆,不仅稀疏还有残缺。听说山上有虎,产生惊惧,于是找人砍树断竹,绑扎巨篱:先竖起木桩,高跨在矮小篱笆上,然后用空心竹编扎,结成高大又坚固的篱笆,防范猛兽袭击。杜甫之改稀疏矮小篱为坚固高篱,乃是迫不得已,是面临生命危险的一个特例。

笔者以为,扎篱与筑墙,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居住习惯。自给自足的封闭文化影响到宅居,形成独特的建筑格局。在风沙大的北方,尤其是城市,住宅基本为四合院。有独门独院的,也有几家人合住一院的。即便是社会阶层往上发展,四合院形制也被保留。小而县衙、道府,大至皇家宫殿,都是四合院的扩大版本。从夏代的二里头宫殿、商代盘龙城宫殿、西周岐山宫殿,到今天留存的北京明清两朝故宫,莫不如此。

而在多雨温润的南方,特别是农村,插上篱笆作为住所界线更为普遍。尽管难以保存,但篱笆历史非常久远。浙江湖州毗山遗址就出土了距今3500多年的竹篱笆。它长11米,残高60厘米,沿着一条人工河沟排插,而且编制手法精致。文学作品中的篱笆记忆更多,比如《诗经·小雅·青蝇》载:“营营青蝇,止于樊”;《诗经·大雅·板》载:“价人维藩,大师维垣”;《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载:“折柳樊圃”。这些樊、藩,都是篱笆。与四合院的高大院墙不同,篱笆是一道兼具装饰住所、界划庭院的分界,是住所主人自适之物,其所谓防盗功能几乎阙如。

四、插篱拆篱

考察何人插篱,需要既关注唐人的居住习惯,也关注杜甫当时生活的具体背景。杜甫将草堂借给吴郎居住,则吴郎情境类似此前杜甫在此租赁。由于自己租赁时期经历一段纠纷磨折,杜甫生怕吴郎与邻里发生纠纷,又为洒扫整治以迎接姻亲起见,就把枣树圈入篱笆之内,以分清物权,减少纠纷,保护吴郎居住安心。

由于诗人自身疏懒,自住篱笆尚且插得漫不经心,纯属标记的篱笆肯定更加疏漏矮小。吴郎入住之后,见此似有实无之篱笆,定然如诗人当初防虎扎篱一样,开始改造,将其加高加密加固。这样一来,本来可以悄悄过来打几个枣吃的邻妇就被断绝希望。

由于篱笆的界线功能,吴郎改造篱笆,绝不可能随心所欲,而只能依据原有篱笆。所谓“插疏篱”,与上文的“跨小篱”一样,都是在原有篱笆的界址上增设,将原有篱笆包括进去。只要看看中国城墙历史,其墙中包墙的普遍形制,与篱上跨篱、篱中插篱的关系,就当明白其中奥妙。

因此,杜甫插疏篱,分清物权所属,迎接吴郎暂住;吴郎入住,“我有疏篱,是缺是补”,于是加高加固,似有意似无意地断绝了寡妇打枣。杜甫作诗,既说自己插疏篱怕吴郎跟人起纠纷纯属多事,因为这个司法参军掌议法断狱,在地方上不会有人轻易招惹;又说吴郎把篱笆加固加高就显得过于计较私利了。在国家丧乱、百姓流离之时,作为知识分子的两人,都更应民胞物与、饥溺为怀。诗人一意在拆除篱笆。

纵观杜甫一生,随处所插篱笆,都不是为了防范盗贼,其篱笆似有实无,只有一次为了防范虎患而认真从事。此次代吴郎插篱乃是迎接客人入住。双方居住理念不同,思想境界有别,故杜甫作诗教导之,既教之悲悯穷苦,又教之心怀天下。插篱防住者被扰,拆篱怜邻妇无食。如此,才能理解诗人对待年轻姻亲慈爱有加、对待天下穷苦悲悯同情的广博胸怀。

高云,教师,现居上海。

猜你喜欢
大历夔州东篱
李久香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深秋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大历年间的诗词文化特征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简论大历十才子对庾信之接受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
何不采菊东篱下
杜甫夔州诗与三峡文化关系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