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说阅读教学自身的问题真不少,笔者试着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对小说阅读教学的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教师教学的整体化意识淡薄
1、文本整体意识淡薄。比起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更贴近生活,更直接影射人生,因而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我们的小说阅读教学却常常是这样进行的:字词正音——介绍作家、作品和背景——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总结人物形象——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最后补充文章的表达方式、语言、修辞……当然有人说这是老“八股式”的讲法。按照现在“要讲出小说的文学味儿”的理念,小说需要扣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展开分析,体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深邃的情感,但这样的教学也逐步模式化。人为的“拆分”、僵化的教学往往使作品变得支离破碎,“文质兼美”的文本被肢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不是立足于整体篇章,习惯从文章中抽出某一段话或抓住几个词语反复地分析所谓的深刻含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语?这段话或这些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小说的整体魅力消失殆尽,使本来愉悦学生心智的阅读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的精神负担,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慢慢失去了学小说的兴趣。所以,现在小说阅读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文本整体意识不强。
2、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教与学是一个整体。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是造成现在小说阅读教学现状的重要原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只要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就只能做听众,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提不起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更是奢谈。这样的课堂学生享受不到小说的美感,人文修养、审美情趣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到的只是枯燥的小说知识,课堂自然也“活”不起来。
二、学生“语文素养”待提高
小说阅读教学的尴尬现状,有老师“教”的原因,也有学生“学”的原因。笔者认为: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还包括语文情意和语文审美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
1、学生小说阅读的泛娱乐化倾向。在已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可阅读的书籍可谓“铺天盖地”,新书出版也可谓“日新月异”,但从一些流行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我们不难发现读者的阅读兴趣显然越来越集中在休闲娱乐等方面。这种阅读倾向同样渗透到校园,尤其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更是影响巨大。这与学业压力大有关,但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缺失。初中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但语文情意和语文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处于发展期,他们往往更钟情于言情、武侠、科幻为内容的小说和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网络小说,甚至小说体的漫画卡通。这些作品往往具有雷同的情节、迎合他们心态的虚幻,使得学生思考、创新、质疑能力大大减退,思维趋向简单化、平面化。热热闹闹的转述之作,让学生误认为“这就是小说”,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小说原著的人少了。时代的泛娱乐化给我们的小说阅读带来了悲哀,传统的经典文化受到了冷落。
学生带着这样的小说阅读观来看待文本,必然是拿到课本“三分钟热度”,之后“能不碰就不碰”,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热情主要是对情节的好奇,是人对未知的本能渴望。但看过之后,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同时发现文本远没有课外“花花绿绿”的休闲作品来得有趣、虚幻、简单。学生是抱着娱乐休闲的态度来看文本的。自然,学生的这种小说阅读的泛娱乐化倾向带来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悲哀。面对小说教学,甚至有学生说干嘛要把文章搞得这么复杂。有学生只对搞笑情节、逗乐性的语言感兴趣,往往讲到这些,甚至你没发现的地方,他们的“挖掘性”也很强,往往笑声不断,兴致盎然。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缺失,起码是语文情意,语文审美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失。
2、学生小说阅读的泛功利化倾向。阅读课上,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凡是考试要考的内容,就可能在课堂上被无限地放大,并得到强化。
学生功利性的阅读在课外更为明显。在学生的视野中,辅导资料更实用。整日被题海所困的学生,不仅学习“疲倦”,而且一旦他们有点空闲时间,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休闲。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大部头的文学名著。虽然《新课标》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近年各地中考都出现了“名著题”。但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将重要名著的主要人物、重点情节,相关主题等考试会考的点,以讲义的形式整理到位,以考试的形式进行强化。这种功利性教学,学生的语文审美力、语文情意能真正提升吗?
三、教材编写待进一步完善
1、小说选文的全面性、整体性待进一步加强。文本是学生学、教师教的重要依托。因而各级各类教材编写在选文上都花足了功夫,根据各种编写原则编排后,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但就小说编写而言,选文的全面性、整体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课标》要求: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作为典型文学体裁的小说,类型多样,可谓多姿多彩。就时代划分,可分为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就区域划分,可分为中国小说、外国小说;从艺术品格来说,可分为精英小说和通俗小说。而我们所选的小说篇目几乎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当代名篇、通俗小说明显偏少。当然这与当代文学创作“佳作枯竭”的现状有关,加大了教材编写的难度。但选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一远,特别是缺少反映学生生活的小说,学生往往就难以提起兴趣。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进了一篇《我们家的男子汉》,活泼的语言、孩子的心态,让沉寂的课堂出现了少有的活跃甚至兴奋。所以,小说阅读教学“动不起来”,不能完全把责任归结到教师与学生身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2、辅助性阅读编写待进一步完善。《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不是把“空白”的文本留给学生。endprint
其一,大多数教材无论按照什么编写原则,对于选文的教学基本上都分为精读、略读或自读篇目,以增加教学弹性(自主性)。精读篇目教师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去讲。为什么?除了该篇目典型重要,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法单一等原因外,教材小说辅助性阅读内容欠缺也是重要原因。
(1)背景、作家介绍很少涉及。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必定烙印着相应时代的影子。要读好小说,实际上就是要与文本展开深刻的对话,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及共鸣,因而品读文章,就离不开一定的作家经历与背景知识。而大多教材是把“空白”留给教师与学生的。而这件事情大多是由教师去完成, 这不但占用了课堂时间,造成了课堂模式的单一,而且也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讲”地位。也有一些教师是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的。且不论这占用了学生课外多少时间,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不是每个人都能“准备到位”的,为了班级的整体教学,课堂开始必然是学生交流,教师汇总,课堂的这一步骤似乎还是省不了。对于重要的作家生平经历,及该文的写作背景能不能用简要的文字作为辅助阅读内容介绍一下呢,这样课外老师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或了解得再详细些,但课堂就不需要再汇总或花那么多时间介绍了,重要的“课本上有”,兼顾到面的同时,实际上是把更多的课堂自主时间让给了学生。
(2)节选文对原著没有什么介绍。小说体裁特点决定了其篇幅较长的特点,教材因为篇幅的限制,选进课本的文本大多为短篇,但为兼顾到选文的全面性,必定也会选择一到两篇长篇小说作为重点文本,但不可能全文录入,因而只能以节选形式出现。一方面节选的部分必然是带有相关教学目的的“精华”,另一方面,也是想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反之,没有前文的基础,学生学习文本就可能有困难,更谈不上自学。因而面对节选文,老师又要花气力讲了。而原著内容介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谈不上可以陶冶提升学生的审美力等等,那么为什么不能通过辅助性阅读材料给师生提供方便呢?
其二,略读或自读篇目更是留下了大量空白。如果说精读课文辅助性阅读内容欠缺仅是花去了大量时间,影响了上课效率,毕竟老师会花大量时间讲。那么略读或自读篇目不仅欠缺上文所说,往往既没有问题提示,学生不知道思考什么,自学什么?课文后的练习也没有任何答案提示,难道等着老师讲?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略读篇目除了目录部分课题前的*,就只剩下了空白的文本了。当然编者加*只是一种教学建议,教师可以自主处理,弹性教学。也就是说建议的略读篇目也可以“精读”的。那么如果教师就让学生们自读呢?除了教师要做自读课文的指导外,教材可不可以再做点什么?没有相应“辅助”的自读课文,学生或“休闲读”,或懒得读,时间一长,自读逐渐变成不读,学生自主学习成了句空话。语文课本在开学的阅读热情过后受冷落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总之,直视小说阅读教学的问题,笔者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对小说阅读教学的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是自己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总结,力求与同仁共勉。
曹丽,教师,现居江苏南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