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美国教育家彼得克得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他把实践参与摆在学习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在作文修改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修改作文和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一、点拨引导,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科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就应该教给其方法。所以现在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改”字上做文章,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对“改”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文教学往往成了一种模式:“写作文——交作文——改作文——评作文——发作文——扔作文。”即使教师批改的再仔细、再认真,对学生来说也很难长进。而今天《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对作文的批改应该从教师的批改逐渐过渡到指导学生自评、自改。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认真修改:
其一、锤炼主题、统帅全文。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选材、构思、语言组织都得为它服务,主题在文章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所以修改主题首先要斟酌文章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鲜明;让学生检查中心思想是否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是否完美的体现了写作意图和构思的出发点,主题见解是否独特新颖、别具匠心。
其二、增删材料、字句生辉。在材料的增删方面,要引导学生无情地删去与主题不一致的材料,力求材料新颖,言简意赅,字句生辉。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空间。
其三、调整结构、巧妙谋篇。调整结构,首先要从文章总体上看布局是否合理,段落的划分、层次的安排是否科学,段与段的衔接过渡以及照应是否连贯畅达。其次通过对文章结构的调整,力求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精巧、布局新颖。
其四、推敲语言、千锤百炼。苏联诗人马亚柯夫斯基说:“要像从百吨砂矿里提炼一克镭那样,去提炼精粹的语言。”可见要使文章内容表达更准确、严密、更畅达、完善,那么就得在文章语言的修改上力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修改和推敲锤炼要力求做到三点:首先检查用词是否妥帖,每个句子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内容;其次删去可有可无,重复罗嗦的字、词、句、段;再次调整或增补文字,使文意更加准确、畅达、凝练。
二、激发兴趣,作文修改力求精彩纷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批改作文是老师的天职,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成了批改作文的“家庭保姆”。现在教师突然把修改文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解放出来,学生一时不易接受,所以教师要多加引导,激发学生修改文章的欲望和兴趣。同时对文章的修改尽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精彩纷呈的修改方式,积极为学生搭建修改文章的平台。文章修改不妨采取这几种方式,效果甚好。诸如方式一:教师范改;方式二:分类修改;方式三:教师面改。此外还可以采用“诵读修改法”、“集体修改法”等多种作文修改的方式。当然,上述几种修改文章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可以灵活综合运用,要因人而异,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持之以恒,科学训练,循序渐进,终成习惯
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教师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激发兴趣,科学探究,从而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当然文章的修改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细致严谨的工作,在修改过程中还需注意三点:其一、遵循文章修改的一般程序,即:“审主题——选材料——析结构——评语言——赏写法”的程序,由主到次,从大到小逐一进行修改。其二、在文章修改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勤学思考的精神。其三、在文章修改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乐于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在这崭新的21世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中落后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解放自我,摆脱以往传统中教师批改文章的定势,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下寻找新思路,破解作文教学新难题,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还给学生一块自由探究问题的发展空间,教给学生一串修改作文的金钥匙。
※ 基金项目:2014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4]GHB1307)“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生活素质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马立平,教师,现居甘肃酒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