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标准化”解读,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课堂沉闷、低效。因而新课程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提倡个性化阅读。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高中教师因理论与实践不足,走入了教学误区,需要引起注意与改进。
一、过度强调主体,缺乏正确引导,缺失文本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迎合新课程理念,出现理解偏差,过度强调主体,缺乏引导,失去了文本价值,出现低效问题。如误以为文本解读时出现丰富多样的、有别于标准答案的理解就是多元解读,对于学生探究发现的各式各样的个人结论或观点,没有进行价值判断与引导,均被看成是个性化理解,未考虑是否符合文本意义。于是,语文阅读教学看似走出了标准化解读模式,师生进行了对话,尊重了学生“独特体验”,学生张扬了个性,课堂氛围也活泼热闹了。但细细思考,文本价值、审美客观标准却被湮灭了,导致部分同学脱离文本,歪曲文意,随意批判。
如学习《红楼梦》时,有学生提出“独特”见解:这是一部宣扬早恋、近亲结婚的作品。倘若教师直接予以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其独特感受的尊重,而是缺乏价值判断的盲从。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个性化阅读时,不能过分重视学生主体,一味激励评价而忽略文本范围、作品背景等解读限制,导致学生肆意衍生,信口开河,形成错误的思想与价值观。所以,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绝非不加约束、放任自流,还要适时适度引导,予以价值导向,让学生们在阅读与解读时,尊重文本,在准确把握时代背景、主旨与思想、价值本体的基础上,展开独立而个性化的思索,与文本交流对话,探寻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独特的理解,填补文本空白,而不是肆意肢解课文、歪曲文本。正如意大利文学批评家艾柯所说的:“每一个文本都具有自己的特殊结构,它要求读者按此结构,以文本应该被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文本,并且应该尽量地向文本靠拢。”
二、阅读太过简化,盲目开放标新,陷入形式主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活动太过简化与浅显,形式主义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如不少教师开始实施探究、合作与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得到独特体验与感受。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课堂时间制约,同学们对文本未充分研读、感知,教师就开始提问,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在讨论未深入时,又匆忙叫停。于是同学们只能泛泛而谈,其“独特体验”往往是错误百出的或天马行空、无枝可依,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散乱浮躁。而有的教师因传统思想束缚,未真正突出学生个性化,过程虽开放,但结论趋向预设。或者考虑到教学进程,只顾及到部分学生,课堂变成了少数同学的“一言堂”,教师仍握着课堂主动权。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无法真正达成个性化阅读目标。
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们的个性化,设计有梯度、层次的问题或要求,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思考、探讨时间,保证他们可以好好思索,读出独特感悟与体会,而后进行对话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完善个性化理解,克服阅读教学的形式化问题。如教学《鸿门宴》时,当学生疏通故事情节与思路后,留出充足的人物形象分析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怎样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差生结合文本内有根据的简单评价即可,还可与同伴小声交流,相互启发。优生整合课文内容、课外阅读等内容,不拘一格地表达观点,其他学生可补充或辩驳,教师则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恰当点拨、纠错。
另外,过于追求“新奇”而无为开放。阅读是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活动。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其多角度思考,形成个性阅读,设置开放性问题或话题是常用手段。但太过追求“标新立异”,设法探寻新颖观点、新异解读,则会出现新的尴尬:学生为求“独特”而提出偏离主题、啼笑皆非的问题,导致低效阅读。所以,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明确目的,开放有度,激起学生主动思考,与文本深层对话,获得独特体验与感受。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个性化阅读的各种误区,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落实学生的主体性,适当放手,也突出教师引领作用,予以方向与价值引导,让学生深入对话交流,自由而有序,开放而理性。
徐晓珍,教师,现居江苏盐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