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钧谟,张金山,孔祥西,蒋 兵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12)
基于博弈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阻力成因分析
程钧谟,张金山,孔祥西,蒋 兵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12)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存在较强的博弈阻力,这种阻力表现在能力、资源和政府政策的多重约束之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惰性。通过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的博弈分析,提出了解决后发企业技术追赶阻力的具体措施,把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放到环境和系统的层次上,创建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推动、资源为保障、企业能力为主体、技术为支持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有效模型。
博弈;后发企业;技术追赶;阻力
后发企业是进入市场相对较晚的企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后发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增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仗后发企业的发展。我国后发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后发企业处于技术追赶阶段。然而,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中,逐渐失去优势,资源禀赋逐渐减少,技术追赶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针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究,其中,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博弈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有关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博弈的分析,国内外诸多学者作了研究。首先在后发企业的定义方面,Hobday指出,后发企业是指后发地区或者国家的本土企业;[1]江积海指出,后发企业特指发展中地区或者国家的后进入企业,或者发展中地区或国家的制造类型的企业。[2]其次在技术追赶方面,格申克龙指出,能否实现追赶的重要因素是新型的制度和技术的实现。新政策对于完成追赶体现的是一种工具的作用,与之相比较,新技术则有很高的潜在回报。[3]Lim和 Lee在研究韩国企业的基础上指出技术体系的成功构建能够指引企业技术追赶成功,比如韩国的电视业。[4]与此同时,另外的一些企业则没有因此实现成功赶超,比如汽车业。国内学者在追赶理论的探讨上也颇有建树,李正卫分析了追赶者在此过程中对技术发展的动态性的遭遇,[5]他是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的。陈德智指出技术跨越过程是一个基于追赶直到实现跨越的过程,可细分为:技术积累、追赶和跨越三个阶段。[6]在实证研究方面,唐家要、唐春晖选取了六个典型产业,采用技术体系[7]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不同产业技术赶超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在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博弈的研究方面,徐宇森以我国大型风力发电企业为例探究了后发企业与先发企业的博弈问题,并构建了模型,指出领先企业和政府的行动策略。[8]张树义,蔡婧靖对企业合作技术创新进行分析,主要从两个企业是否进行创新以及创新的先后顺序进行了博弈分析,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收益和产量,由此得出平衡战略下最优选择。[9]蔡翔和谌婷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两阶段模型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合作时利润最大的均衡点,剖析了中小企业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10]
静态博弈包括三种情况,分别是:理想状态博弈、智猪博弈和囚徒困境。三种情况中每一种情况下都有可能使后发企业存在技术追赶阻力,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后发企业A、B,在竞争初期市场占有率相同、产品价格相同以及产品无差异,A、B企业遵循相同的追赶路径,如果两个后发企业追赶成功,他们将会平分市场。另外,假定政府的制度充分有效,追赶者在技术赶超中的知识专利能受到充分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分别采取不追赶和追赶的支付矩阵,如下所示。
后发企业B
假设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专利计量合理且能受到合理保护,那么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创新动力。当后发企业A实行技术追赶后,它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提升,会得到更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利润,这时候如若后发企业B不及时实现技术追赶,便会逐渐失去竞争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会随之下降;但若后发企业B也及时实现技术追赶,那么两企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各自市场占有率不变,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当两个后发企业同时实现技术追赶时,两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有所降低,产品附加值提升,两个企业的利润都能有所提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时,带来的好处会激励追赶行为,能够形成较好的社会技术追赶大环境,提升社会整体的技术追赶大环境。相反,也会直接影响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积极性,造成后发企业技术追赶阻力。
当分析两个规模不同的后发企业时,便需要采用智猪博弈。后发企业不均等甚至较大的实力差距也符合现实市场条件的要求。比如说,小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动力不足,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大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效果明显,市场份额相对较大。另外,后发企业的规模会扩大企业在技术上的差异,使得小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可能性减小。此外,因为技术追赶是一种不确定的活动,大型后发企业和小型后发企业不一定能同时取得成功。假设大型后发企业A和小型后发企业B,它们的智猪博弈模型如下:
小型后发企业B
从以上博弈可以看出,大型后发企业A没有劣战略,小型后发企业B有劣战略,就是“追赶”,所以小型后发企业B一定会选择“不追赶”。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大型后发企业A没有“剔除劣战略均衡”。大型后发企业A在小型后发企业B选择“不追赶”的前提下一定会选择“追赶”,达到收益最大的纳什均衡(追赶,不追赶),这是一种“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战略均衡”,具体解释为:大型后发企业A的战略“追赶”占优于战略“不追赶”,同时小型后发企业B的战略“不追赶”占优于战略“追赶”。
在充分开放,市场化成熟的条件下,大型后发企业A要投入资金、分析市场、搜集资料进行技术追赶,但是绝大多数小型后发企业不会花费成本进行技术追赶,它们会等大型后发企业完成追赶后进行模仿生产。分析以上智猪博弈中达到的均衡状态可以看出,在短期内,小型后发企业通过模仿大型后发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从长期来看,小型后发企业没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长期发展;对于大型追赶企业来说,必须始终保持技术优势才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假设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利,“技术外溢”现象严重,加之技术追赶较强的外部性,在这种情形下,没有企业会选择技术追赶。当所有后发企业都选择“最优”的等待战略时,就成了技术追赶过程的阻力,技术追赶便停滞不前。
因为智猪博弈中存在的路径依赖、沉淀成本等原因,不同规模后发企业在追赶博弈时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可以表述为当追赶企业发现自己创新,对手不创新而等待模仿自己的创新成果时,追赶企业的收益不增反减,这时对于双方企业来说“追赶”都属于劣战略,他们都会选择不追赶,博弈便陷入“囚徒困境”,这时的均衡点为(不追赶,不追赶),具体支付矩阵表述如下:
后发企业B
从上可以看出,当市场机制在调控资源配置失灵或者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使得企业都不愿意进行创新时,政府做为“第三只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通过政策保护措施的制定来纠正陷入困境的博弈局面。
以上三种博弈属于静态博弈,后发企业现实技术追赶过程中,企业实行技术追赶必定有一个先后顺序之分,是一种“动态博弈”情形。比如说,后发企业A和B同时在一项产品的生产中实行技术追赶,面对市场份额的局限性问题,两家后发企业同时技术追赶成功时,市场容量饱和,供大于求,两家企业都会各自亏损2单位。假如只有一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成功,他的产品可以全部销售,赚得2单位利润。假如后发企业A先决策,后发企业B在A的决策之后再进行决策,用“博弈树”表示两个后发企业的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在决策树的四个节点上表示的是两个后发企业的收益向量,左侧表示后发企业A的收益量,右侧表示后发企业B的收益量。用“逆向归纳法”求解这个博弈的决策树可以得到:当后发企业A实施技术追赶时,后发企业B不会实施技术追赶;当后发企业A不实施技术追赶时,后发企业B会实施技术追赶。由于信息是完整透明的,所以后发企业A能预见到自己不实施技术追赶时,后发企业B必然实施技术追赶。当后发企业B威胁后发企业A说:“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在这个产品上成功的实施技术追赶”,后发企业A如果信以为真,就不会实施追赶了,但是,后发企业B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后发企业A仍然会实施技术追赶,因此后发企业A必然会实施技术追赶,得到纳什均衡解为(追赶,不追赶)。
图1 动态博弈下技术追赶阻力形成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后发企业B在威胁后发企业A的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如若技术追赶承诺不能顺利实施,公司高管将集体辞职,由此会造成3个单位的损失,这种情况下后发企业B的威胁变得“可置信”,这时的博弈变成了如图2所示的情形。
图2 承诺追赶后的阻力形成
从以上博弈树可以看出,在后发企业B做出技术追赶的可置信承诺行动后,后发企业A便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技术追赶计划,让后发企业B单独实施技术追赶,这时的后发企业B不仅没有因为高管集体辞职损失3个单位,反而因为能够单独创新赚得2单位的收益,达到纳什均衡(不追赶,追赶)。这时后发企业便失去了技术追赶积极性,国家整体技术追赶能力的提升面临较大阻力。
不完全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部分经济主体的特征对其他主体来说是不清楚的。在本研究中,因为技术追赶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是说部分企业技术追赶成功之后,技术得不到推广。假如说买方不如卖方更了解技术追赶的实际情况(市场前景、战略实施、追赶程度),卖方不可能把技术追赶存在的问题全部告诉买方,买方也能猜到这种情形,所以在产品议价的时候会出现以下情形:假定没问题的技术实际价值是4个单位,有问题的技术价值仅有2个单位,假设没问题技术和有问题技术在市场上出现的概率相同,则买方开出的价格均衡点是1/2×4+1/2×2=3个单位。当买方开出3个单位的价格时,如果卖方技术没有问题的话,他不会选择出售,好的技术便逐渐退出市场,而当卖方的技术有问题的时候,他会十分乐意将价值2个单位的技术以3个单位的价格卖出。
在买方知道花费3个单位的价格买到的是有问题的技术的时候,买方便会认为市场上的技术全部是有问题的技术,所以买方除非愿意花费高价买低价值有问题技术,否则他会选择退出市场。显然,没有买方愿意出高价买有问题的技术,因此技术交易市场便会在失去卖主之后进一步地失去买主,市场交易体制便无法正常建立。还有一种情况是市场上全部是有问题的技术,有问题技术以低价成交,好的技术也将退出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就使技术追赶过程中获得的追赶绩效得不到有效推广,好的技术最终无法进入市场,这是在技术交易市场层面的博弈对技术追赶绩效推广的不利影响。
从以上不同状态的博弈可以看出,企业、社会环境和政府之间的多重博弈是影响技术追赶的明显阻力。传统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集中在研究技术追赶路径的角度,比如,Hobday提出了“OEM-ODM-OBM”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式;Kim把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获得 - 消化吸收 - 改进”;[11]Choi&Lee 提出了“锯木”模型来描述技术创新,模型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公司外部依赖技术、外部获取技术和内部累积技术”三个层面动态整合。[12]传统模型只是从单个企业角度研究了技术追赶的模式和路径,没把技术追赶与内外部环境、市场信息、政策和资源等结合起来考虑,也没把企业面临的博弈阻力与模型进行有效结合,没能探讨如何才能破除技术追赶中的博弈阻力。
从以上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动力小、阻力大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更多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提高社会整体的技术水平就必须破除追赶的博弈阻力,构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说的是在技术追赶系统运行中,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与技术追赶活动相互作用、关联,形成技术追赶驱动力。事实上,技术追赶驱动力的形成建立在把一定的观念固化上,要把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全新模式固化成一种追赶理念,这种观念形成后,建立全新的技术追赶范式,进而确定技术追赶的高效轨道,有了这种成熟的模式后,就会有成批量的后发企业争相实现技术追赶。因此,完整成熟的技术追赶轨道是引导企业形成技术追赶绩效的首要因素,应当把企业形成追赶行为的内在动力结合起来考虑,结合主客观因素、内外部环境,建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轨道。
结合以上博弈阻力的分析,从分析后发企业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进程中,要想建立完整成熟的技术追赶轨道取决于后发企业的收益预期。当外部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利,或者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后发企业实施追赶的时候,面对博弈阻力,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积极性就会受挫,所以,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过程需要政府保护性政策法规的制定,需要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因此构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时,必须注意结合后发企业收益预期的对外部环境的控制。
从后发企业的内部环境来看,后发企业的内部需求包括技术追赶的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也就是说,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是对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综合追求。要想实现这种追求,企业内部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市场控制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并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的引进来加快技术追赶进程。
通过以上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结合两个博弈企业的现实状况,内外部环境必然会对企业技术追赶造成影响,在构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把后发企业的追赶驱动力和追赶行为产生的刺激性因素放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互动上,构建一个包括后发企业外部环境支持和内部自身努力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技术追赶模型,见图3,对模型分析如下。
第一,在整个市场信息的循环中,通过准确的市场嗅觉的把握,两个后发企业在博弈过程中,通过竞争、合作以及信息共享都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刺激后发企业破除博弈阻力,实现技术追赶,提高社会整体技术水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政府负责调控宏观经济环境,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技术追赶保驾护航;资源是指人才、知识以及资本的可获得性,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提供物质保障;企业能力是指企业的学习、运营、创新研发和市场控制能力;技术是指外部技术的转移、内部技术的努力、技术的变化快慢以及产业技术模式特征等。
图3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
第二,模型把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决策放到市场、资源、政府、企业能力和技术的大系统中进行考察,有利于后发企业在广阔的视野下进行技术追赶,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追赶措施,克服追赶企业的后发劣势。模型既考虑了外部的资源和政府等环境因素,也考虑了后发企业内部的企业能力、技术因素,同时注意到了竞争企业和追赶企业存在资源共享。参与技术追赶的各方能够各负其责,权责明确,有利于降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中的风险。
第三,技术追赶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后发企业的预期收益,后发企业的内部需求包括技术追赶的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上述模型体现了技术追赶中的“人为激励”,有利于提高技术追赶速度,更快更好的获得效益。政府在促进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的保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后发企业出现技术追赶行为,外部资源及时供给,企业内部技术的努力和其他方面企业能力的配合,后发企业能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就一定能够实现技术追赶。
从模型的总体框架看,模型的核心是在市场信息的循环反馈中,后发企业的循环创新依赖于政府、资源、技术和企业能力上综合构建技术追赶的驱动力。由于追赶企业的后发劣势,后发企业逐渐失去资源禀赋,这就要求在技术追赶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能够合作,不断实现追赶。同时,增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必须由各方面共同努力,对追赶模型的应用分析如下:
第一,不同后发企业在竞争之余必然存在一定合作,在相同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后发企业能够通过信息共享等手段增强自身的技术追赶能力。合作的具体方法有:因市场关联形成联盟,因地缘形成产业联盟。产业集群建立之后,后发企业能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找技术追赶资源,提高追赶能力;集群内部良好的技术扩散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吸引合作伙伴,减小追赶阻力;最主要的是集群内部的冲突与竞争是企业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的源泉。企业联盟的建立能够提高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能力,更好的抵御追赶风险,提高追赶绩效。
第二,政府在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中发挥宏观调控、协调促进、信息传递职能。政府的调控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并且政府在一定情况下能够直接干预,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来维持、巩固已有的政治经济体制状态,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提供有导向作用并且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第三,资源是后发企业的物质保障。具体到模型的应用层次,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产学研的结合,提高人才的可获得性;还要注意加强与外部供应链各节点、同行企业或政府等组织部门的沟通合作,提高获得有利知识支持的可能性;同时还要提高获得用于生产的厂房、资金、物资、材料和设备等资本的可能性。充分的物质资源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博弈阻力。
第四,后发企业的企业能力在技术追赶的模型中是指除了技术能力以外的、企业其他方面的能力。企业的创新与研发能力以及新技术市场化的能力是技术追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发企业营运能力的增强能够提高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效益;后发企业通过吸收学习能力后不断的学习使自身技术得到进步,所以学习能力也是技术追赶成功的关键;市场控制能力是通过提高企业产品的性价比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能力的完备能够降低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的追赶惰性。
第五,技术本身是技术追赶的主体,其中产业技术模式特征是影响追赶绩效的关键。技术变化快时,后发企业便会有较多的追赶机会,反之就会少,这是技术变化快慢对技术追赶的影响机制;后发企业的内部技术努力和外部技术转移两方面结合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好地破除博弈阻力,增加技术追赶的成功性。
[1]Hobdaym.Innovation in East-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M].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5.
[2]江积海.后发企业动态能力演化路径及其机制研究:韩国三星电子DRAM产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5,(9).
[3]Gersehenkron,A.Economic Back wardr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4]Lee K,Lim C.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1,30(3).
[5]李正卫.技术动态性组织学习性与技术追赶: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
[6]陈德智.从追赶到跨越的旋进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8).
[7]唐春晖,唐要家.技术模式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J].科技与经济,2006,(4).
[8]徐宇森.技术追赶背景下的中外技术学习及竞争博弈——以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制造产业为例[J].预测,2011,(4).
[9]张树义,蔡婧靖.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10]蔡翔,谌婷.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11]Kim L.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2]Choi Hyun-Dae,Lee Jae,Keun.The Developmental Path of Networking Capability of Catch-up Players in Kore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J].R&D Management,2003,33(4).
A Cause Analysis of the Game Resistance for Latecomer Firms in Technological Overtaking
Cheng Junmo,Zhang Jinshan,Kong Xiangxi,Jiang Bing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255012,China)
There exists great game resistance for the latecomer firms to achieve technological overtaking,and the resistance is mainly found in the sluggishness among the latecomer firms under the multi-restraints from lack of competence,resource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in solving the resistance for the latecomer firms through gam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latecomer firms competence in technological overtaking.By positioning its competence in a certain surroundings and system,an effective model is molded for latecomer firms,with the market as the guiding line,the government as a pusher,resources as the guarantee,the firms as the main body and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in overtaking the others technologically.
game;latecomer firms;technological overtaking;resistance
F273.1
A
1672-0040(2015)06-0005-06
2015-09-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追赶战略下产品集成企业的产业技术链治理研究”(71202011);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系统分析与决策模型研究”(ZR2011GM006)。
程钧谟,男,山东莱州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张金山,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孔祥西,男,山东滕州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蒋兵,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 鲁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