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摘 要]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于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教学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让学于生 主体 主导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49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这里的“让”指的是一种位置的变化,重点的转移,是教师能够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真正“让”出课堂,“让”学于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活语文课堂。那么,如何做到让学于生呢?
一、以生为本,因学设教
“教”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学”的需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学习需求的时候,“教”才能显示出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的互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与进程,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课堂。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第二自然段中有句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在读到这段话时,有学生质疑道:“只拣儿童多的地方行走,就一定能找到春天?不一定吧?”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我果断放弃了原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游玩顺序的预设,而改为引导:“跟着儿童走到底能不能找到春天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本中去看看吧!作者说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仔细阅读,从“我在颐和园门口看到许多儿童”“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以及“在花下大声赞叹”等地方的一系列儿童的动作、神态描写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生机勃勃,他们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跟着儿童就能找到春天。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因学设教,打造了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教师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这种知识的生成是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赋予了语文课堂更多的生命活力。
二、因地制宜,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让学于生的语文课堂中,更需要教师的顺学而导,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或巧拨妙引,或因势利导,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平衡教学中的各种供需关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船长》一课时,当读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徐徐沉入大海”这一段话的时候,有学生问道:“哈尔威船长最后为什么不自救,我看文中的描写,时间上还来得及啊?”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品质有着重要作用。面对学生的“想入非非”,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有学生在思考后认为:“时间来不及了,如果有时间他肯定会自救的。”有学生认为:“他是一名忠于自己职守的好船长,他已经誓与轮船共存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他把航海事业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不会离开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如此一来,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思路,顺学而导,导在学生思维的迷惑处,导在学生知识的缺陷处,导在学生情感的升华处。这样就使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加真实有效,也激活了整个语文课堂。
三、化教为学,华丽转身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改变不了讲得多的习惯。教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学的时间自然少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化教为学,把大部分的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感受才会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原来准备按照教学的进度为学生讲解兵马俑的种类这部分内容。可转眼一想,这部分内容,语言通俗易懂,不如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吧。这一放手,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有趣,还显示出了许多创新的潜质。学生用了多种方法来表述。(1)用文字表述的。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昂首挺胸。武士俑:高1.8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骑兵俑……车兵俑……(2)用线条描述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3)用画面描述的……(4)做小导游向同伴介绍的……(5)有感情朗读的……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纷纷采用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式学习课文,学得更有劲,更出彩了。
语文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大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并且在一篇文章中,大部分的字词、句式等知识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也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教师大胆的化教为学,才有了语文教学的精彩生成。由此可见,让学于生,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真正调动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