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洛 泰国瓷器磁州风

2015-05-25 00:12王生
中国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磁州窑窑址瓷器

王生

泰国,一个文化色彩独特而浓郁的国度,出自那里的充满泰国风韵的各类工艺美术品总会吸引世界各地游人的驻足。但是,在看过古老的泰国素可泰王朝时期烧制的宋加洛瓷器后,你却一定会诧异于一种熟悉的味道,而这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源自中国。

凡论及磁州窑的影响,总会联想到泰国的宋加洛瓷器。笔者曾三次造访泰国,参观访问了泰国国家博物馆、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宋加洛博物馆和清迈博物馆,并实地考察了卡隆(Kalong)、汕甘烹(Sankempaeng)以及宋加洛(Sangkhalok)附近的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和素可泰(Sukhothai)等古窑址。通过研究窑址资料和博物馆藏品,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初步形成了对宋加洛瓷器造型、装饰技法以及其对磁州窑风格继承和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初识宋加洛

关于宋加洛窑的概念,以往的认识比较模糊,似有通称泰国出产中国风格的古陶瓷之意。但经过实地考察后,笔者发现无论从地域还是历史渊源来看,这种认识都不免粗略。

有确切记载的泰国历史始于素可泰王朝(1238年至1350年),公元13世纪以后,由于柬埔寨吴哥王国的衰落以及中国大理地方政权的内部纷争,泰国地区诸邦得以割地称雄。这样,泰国北部便出现了3个以泰族为主体的国家——兰那王国(又名八百媳妇国,地望在今清迈Chiangmai——笔者注)、帕耀王国(地望在今帕耀Phayao,1338年被兰那王国吞并——笔者注)和素可泰王国(中国史书所称的“暹国”,地望在今素可泰Sukhothai——笔者注)。

据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标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泰基本接壤,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兰那在中国的版图内,“反映十二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时的情况”的大理图页上显示兰那和清莱均在中国版图内,元至顺元年(1330年)清莱、清迈均在中国版图内,直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泰国疆域向北扩展,北方地区依然有小部分在明朝疆域内。

据上所述,笔者倾向于将泰国主要的宋加洛附近和清迈附近的古代窑址群区别认识。由于宋加洛附近的素可泰与西萨查那莱窑业产品的时代基本相同、面貌接近、地缘相连,以笔者拙见,将其通称为宋加洛窑,既是约定俗成的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天赐好窑场

宋加洛位于泰国中部地区,是素可泰府下辖的行政区之一,在YOM河岸边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山脉森林。宋加洛南偏东方向距曼谷约400公里,西北距泰国第二大城市、同是窑业中心区的清迈约190公里,地处泰国素可泰王朝的都城素可泰和副都西萨查莱之间,西北距西萨查那莱约37公里,南偏西距素可泰约30公里。

宋加洛位于第四纪形成的高阶梯平原和低台地,土地由长期海水冲刷的淤泥以及山上冲积的粘土组成,最后形成了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大米和其他农作物)、果木和林业种植,而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也构成了陶瓷烧造的基础。

“13世纪前期取代凋敝的高棉王朝,以泰国中部之素可泰为中心,出现了泰族最初的国家——素可泰王朝。这个政治变动在陶瓷领域也带来了重大变革。素可泰的首都Sukhothai与副都Si Satchanalai周边各自出现古窑址群,持续进行活泼的生产活动。Sukhothai窑除了一般的盘、大碗之外,也生产神兽类造型的建筑装饰。由于胎质粗糙,因此有施釉前以白土做化妆土的特征,并用铁绘以粗放的笔触绘制鱼、花草纹等图案(即磁州窑风格的白釉黑彩器物)。另一方面,Si Satchanalai地区中,古都(即副都)北侧有两个主要窑场,南侧(边)的Pa Yan窑主要制作建筑装饰用的神兽像与装饰物,而北侧(边)的Ko Noi窑生产的是盘、大碗、瓶、壶、盒子、水注等日用陶瓷器。釉药则用绿色釉或青瓷釉、白浊釉、褐釉,胎土和Sukhothai窑相比下较为致密,不施化妆土就直接烧造(但笔者在考察中发现了使用化妆土的情况)。铁釉制品(即磁州窑风格的白釉黑彩器物)多施鱼纹、花草纹,白浊釉褐彩(即笔者后文提及的线刻填彩)制品则以刻花、线刻、表现卷草纹为多。而当地生产青瓷(龙泉窑风格)这点也相当重要,许多作品都施加巧妙的刻花技法,于器表上装饰卷草纹、莲瓣纹。此地是生产泰国最高品质陶瓷制品的窑。”

(尾崎直人:泰国陶瓷概要,谢明良主编:《海上丝路—看见东南亚 古陶瓷·陶瓷村·现代陶艺Ⅱ》页31-32,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民98.10)

西萨查那莱

西萨查那莱窑址群即Ko Noi窑和Pa Yan窑,均在西萨查那莱古城的北面,主要分布在自北向南流向的YOM河西岸。

Ko Noi窑

窑址位于西萨查那莱历史公园内,参考坐标:北纬17°28'33",东经99°45'19",高程76米。窑址保护较好,可见大量的窑具散落在窑炉周边,常见青釉瓷器标本,白釉黑彩器物的标本较少。此处1973年经过泰国艺术部正式发掘,并建立了永久性保护设施。Ko Noi窑出产的磁州窑风格的器物主要有盘、大碗、瓶、壶、盒子、水注等日用陶瓷器。

“公元十四世纪前后,在Ko Noi建成最早的窑,它是underground bank-kiln(地下窑炉?)。这种早期的窑像挖向河岸的圆形洞穴(此描述很像习见的馒头窑)。后来经过不断演进,到公元十五世纪建的窑已经是在地面上用砖砌成的了。这种窑看起来像水滴形状,内部由三部分组成:前部燃烧室,中部上方陶器间,后部烟道间。这种窑能达到摄氏1250-1300度,以烧制炻器。几乎所有的Sankhalok陶瓷都是从这种窑里烧制出来的。”(此部分内容系根据宋加洛博物馆的资料,由景德镇陶瓷学院张茂林博士翻译。下同。)

Ko Noi窑的窑具除了笔者采集的大小不等、各种规格的窑柱之外,还有垫饼,可能还有类似匣钵的窑具。

“大部分泰国窑中管式支撑物(即窑柱——笔者注)被广泛运用(支烧),尽管他们最常运用于Si Satchanalai。圆盘形支撑物(即垫饼)用于把盘子分开(叠烧),底足的痕迹常见于Sukhothai瓷盘的内表中央。这种窑具也被用于早期Si Satchanalai的生产,但不见于其他泰国窑址。盘或碟状器皿应口对口/足对足烧制,这种方式在北方泰窑和早期Si Satchanalai得到广泛运用。”

Pa Yan窑

窑址位于Ko Noi窑以南约5公里左右,紧邻西萨查那莱古城北侧,参考坐标为:北纬17°26'34",东经99°47'10",高程74米。窑址上可见窑炉、窑具,多见青白釉器物标本,少见典型的青釉、白釉黑彩标本,标本残片较小。Pa Yan窑与Ko Noi窑的窑炉及其烧造方法基本一致。

素可泰窑

窑址破坏严重,可见寺庙遗迹一处,据此处的标示介绍可知此处寺庙是建立在停烧以后的窑址上的。其参考坐标为:北纬17°01'57",东经99°41'55",高程52米。

宋加洛瓷器的民族性格

泰国(意为“自由之地”),人口6000多万,94%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形成了宽容、温和、谦恭的民族性格。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特别是器物造型上,多显得柔和、内敛。

典型的宋加洛瓷器,如盘、碗、瓶等日常用器的造型,多见圆弧面,饱满、丰腴而不肥硕,口沿、边线的处理恰到好处,自然含蓄,少见锐角。即便如神兽的造型,也使人感觉线条柔和、饱满,其张力迫人心魂,令人产生本能的敬畏而又不失亲和的感觉。此与磁州窑粗犷、奔放的风格有些许差异。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也难以确认最初的磁州窑风格作品,并探讨其造型的演化过程。

在宋加洛瓷器上,同心圆和带纹的装饰最为常见。如碗、盘的内外壁,以底部为圆心,常见数道线纹从口沿到底部,从内壁到外壁,反复勾勒使用,却不显繁琐,运用得恰到好处。不论是简单的构图还是繁复的图案,同心圆都存在其间。在繁复的图案中,同心圆的线纹之间构成了带纹,而带纹又由二方、四方连续的图案构成,繁而不乱,妙趣连连。温和、内敛的造型与同心圆线纹的妙用,不仅是宋加洛陶瓷匠师高超技艺的体现,也与佛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分不开。其中比较简略的同心圆装饰风格以及二方、四方连续的图案构成与磁州窑的元代作品颇有几分近似。

据上所引,一般认为宋加洛开始生产磁州窑风格瓷器的时间不会早于14世纪,首先出现的应该是白釉黑彩器物,而后在此基础上15、16世纪出现了线刻填彩及堆附纹饰的工艺。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都持泰国从中国招募陶瓷匠师到宋加洛开窑授艺的观点,此亦可在宋加洛生产的磁州窑风格瓷器上得到印证。但值得注意的是,线刻填彩与磁州窑剔花工艺还是有区别的,在不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似可认为宋加洛的陶瓷工匠在白釉黑彩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了磁州窑风格的装饰工艺,堆附纹饰工艺也是同理。这种在白釉黑彩工艺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应该说是泰国工匠的智慧结晶。

猜你喜欢
磁州窑窑址瓷器
中国的名牌瓷器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高傲的瓷器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新闻浮世绘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