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2015-05-25 21:26臧艳红
江西教育C 2015年4期
关键词:症结朗读教学朗读

臧艳红

摘 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朗读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实际,分析出现误区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谈了优化朗读教学的几条对策,以期能让我们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从而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朗读 朗读教学 误区 症结 对策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作为阅读方法中的一种,它源远流长,魅力无穷,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曾一度遭遇冷落。如今当人们朝花“重”拾时,面对它竟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陌生感,以至于在朗读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

1.学生对待朗读的态度。每次和同行切磋教学之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低年级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孩子,到了五六年级,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课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之时尚能有声,但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似“和尚念经”。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便是索然无味。分角色朗读,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情,距离角色遥不可及。

2.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随着对语文新课标认识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但在朗读教学的实践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朗读时间仓促,缺乏理解感悟

用于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

如课堂上学生预习性的自主朗读刚读了几分钟,速度快的学生就读完一遍课文,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读完文章,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要求他们找出课文中的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这时学生往往“信手拈来”文中的几个句子或某个段落,读一读,应付差事。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缺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情从何来?

误区二:朗读目的模糊,缺乏要求指导

在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常常会“欣赏”到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的“热情”。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集体读了分组读,可谓是你方“读”罢我登场。其实读前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读中没有进行系统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即便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误区三:朗读气氛沉闷,缺乏情境创设

在朗读教学中,还会出现教者只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一般要求,把朗读看成纯技术性的问题,忽视了朗读的艺术性。如:教《烟台的海》一课。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遍,注意抑扬顿挫,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遍,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与精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样的朗读要求,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气氛沉闷,缺少情感的投入,不能达到朗读教学应有的内心活动、情感波动与朗读材料合二为一的效果。学生头脑中难以形成和朗读材料相得益彰的情境,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误区之症结

1.应试的功利心是制约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六年级学生在小升初的指引下,师生的心态都趋于功利,高年级语文教师中很少有人进行朗读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去探索朗读教学的方法及其规律。小学朗读教学特别是到了六年级第二学期,朗读教学被遗忘,加上高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显得“费时费力”。殊不知,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而其核心能力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尤其如此。朗读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在前人栽树和后人培土浇水的基础上才能枝繁叶茂,需要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有侧重点的培养。

2.缺乏系统的朗读方法的训练及指导。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文章短小精悍,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到了高年级接触的文章篇幅变长,情感也细腻丰富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发展,学生对其中的情感和知识的领会能力与日俱增,但却不能用优美的朗读去传达这种感受。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由原来的天真活泼转为腼腆含蓄,不愿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己不太成熟的朗读。语文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有的完全用录音代替范读和指导,学生只是机械模仿,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收效甚微。

3.长期以来朗读并没能让学生体会到美感。“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便是叶圣陶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可是很多时候,朗读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一种点缀。学生朗读过后便进入文本的分析探讨,教师对读本身缺少指导或指导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朗读过程,享受不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无法“与作者心灵相通”,自然就谈不上美感的享受了。正是这样一种没有美感的朗读,让学生对朗读兴致逐渐冷漠。

三、优化朗读教学过程的策略

针对上文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笔者试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谈优化朗读教学的几条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精讲多读,注重实效。“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读出真情实感,拿出充分的时间来品读,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感悟。”因此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等情况充分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监控达成度,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得多,学生才可能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阅读困难的能力。”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教师讲懂的。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2.创设朗读情境,体会情味,感受理趣。语感、象感、情感,综合形成美感。阅读重要的是“感”,而学生的“感”是贫乏的,“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张志公语)。这“感”是阅读的心理活动。它是阅读主体对读物文本内容的亲身感受, “感从何来,从对课文的反复阅读而来。”朗读教学承担着特殊的任务: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阅读中,从生动的语言材料中获得语感,体会情味,感受理趣。因此,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朗读教学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种:

艺术想象式情境。如学《三亚落日》则想象来到了三亚,在海边欣赏富有诗意的三亚落日,看到三亚落日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在想象的情境中进行朗读,可以形成课文的物象或意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美文赏析式情境。教师授课时,对所要朗读的材料作精要赏析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如教《理想的风筝》一课,要求学生朗读文中第一段,教师可作如下赏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这幅图画,万物复苏,生动传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哪位同学能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让大家共同领略一番吗?教师在设置此种情境时,一要深究,对材料韵致把握准确;二要点到为止,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

特点点拨式情境。对语言材料的朗读特点及要求稍作提示,引导学生朗读。每种文体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语言材料的特色。如诗歌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概括性强;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言精练。朗读诗歌必须注意这种体裁的特点,在透彻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体验和想象,再运用富于感情的声音,恰当的停顿,造成鲜明的节奏,并把韵脚的音节稍稍拖长,读得响亮清晰,平仄分明,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美,读出诗味。

直观形象式情境。可以用实物展示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和朗读相关的直观形象的情境。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朗读前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烟台海之景,那么学生读冬之海,自然激烈紧张;读春之海,自然舒缓;读夏之海,自然轻松晓畅;读秋之海,自然兴奋喜悦。朗读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明确设置一个理想的情境要具备两个前提:对朗读材料“情”的深刻体验,诗歌散文有“情”,议论文、说明文同样有“情”,因为美文皆“因情而生”。对学生心理兴趣的准确把握,学生的“情”要靠教师去调动,去激发,其基础是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3.精心指导朗读,立足现实,淡化技巧。“正确、流利、有感情”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部分教师与学生的朗读存在发音不准的现象,做到“正确”无误有一定难度。其实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只需巧妙地设计,精心地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找感觉,自然就会读出感情,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欣赏片段的朗读教学设计:

师: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天游峰究竟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儿的?”一起到书中寻求答案吧!自读课文,请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读、自画、自悟)

生:我所画的语句在第二自然段,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天游峰是很高、很险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九百多级石梯”说明它很高,“第一险峰”“银丝”“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说明它很险。

生:我是从“终于”这个词中体会到天游峰很高很险。这个词告诉我们要爬上天游峰很不容易,而作者终于爬上了峰顶,因此他才好不得意。

师:同学们读这段时心里是不是一惊,甚至手心也出汗了?那么,谁能来带我们到那高而险的天游峰上?

(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高而险”吗?

生:我觉得还不够险。

师:是啊,这位同学还没把我们领进险峰呢!谁能读得再险些?你也可以再练练,再试试!

(生激情朗读)

生:我画的是第七自然段,从“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中我感受到了天游峰真的很高很险的。

生:我从这段中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四个词语感受到天游峰是高而险的。

师:同学们真会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用心感受课文,你会觉得课文越品越有味!

(学生动情朗读课文)

只有引导学生在自悟的基础上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只要是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

总之,针对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老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美感,从而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3] 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庆,朱家珑.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症结朗读教学朗读
诊断错解症结 提高解题能力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众筹业症结破解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农村初中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