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环节的有效落实策略

2015-05-25 21:22钟子平
江西教育C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习过程常态化预习

钟子平

摘 要: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但在教学中往往又会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其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提高师生对预习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重要章节课初给学生时间补充预习,并常态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难控的课前预习与易控的课初预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预习环节有效落实。

关键词:预习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常态化

一、预习的重要作用

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预习是学生完整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现代汉语词典》就把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发现并补强已有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点,为听课扫清障碍;初步明确新课的重点与难点,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带着问题听课,求知欲更强,会听得更专心,听课效益更高。当教师讲到自己预习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学生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拿自己的思路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预习本身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学行为的一种体现,是学生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用所学知识去获得新知识,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

二、预习落实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预习是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原因有很多,从学生方面讲,一是对预习的重要性缺少认识,认为反正上课教师会讲没必要预习;二是没有预习的压力性任务,缺乏主动性;三是没有时间预习,课业负担可能过重;四是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从教师方面讲,一是同样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学生预习的意识不够强;二是没有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方法讲得少;三是没有保障学生的预习时间,布置的作业量过大;四是没有落实预习的常态化检查。

以农村初中来说,一般的情况是:八年级学生不上早晚自习,很多学生没有带书本回家进行预习的习惯;九年级学生虽在校上晚自习,但多是教师讲课,学生的作业、测验多,没有时间去预习;加上农村学校生源较差,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全上初中来,初中课程多,学习难度更大,考试也更难,几次考试多科不及格后,不少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他们压根就不想去做什么预习。这样一来,预习环节没有落实,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师方面,虽然有的教师有时有预习的布置,但多数情况下没有达到真正落实的程度。从教师的公开教学和平时上课的情况看,教师关注的多是导入是否有效,讲课是否有条理、是否精彩,学生是否活跃,师生互动情况如何,课堂有多少亮点等等。而很少有人关注教师是否要求了学生进行预习,学生的预习情况如何,学习过程是否完整,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这样,就形成了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正常进行预习的一个现实状况。

三、预习的方法与落实的策略

如何改变现状,使学生的预习环节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首先,要在提高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提高教师自己的认识,使师生在预习落实上形成共识。学生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可能积极地去预习;教师同样也只有先认识到这点,才会去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与落实。师生有了共识和有效的配合,预习环节才能在学生中得到真正落实。

作为教师,除了要有落实预习的意识,还要认识到:预习虽是学生的事,但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预习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同时还要意识到,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各科的作业也多,不可能每科每课都有时间预习。教师要有全局观,不能太“自私”。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确而有差别的预习要求。对重要的章节,如果学生太忙,没有做好预习,就要补充适当的课初预习时间,不要急于讲课,这也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的一个考验点。

有了共识,接下来是预习的基本方法指导。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有的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①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了多远;③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相关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上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画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使自己对新教材的重点有个明晰的认识,对疑难点是什么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对于预习落实的策略,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重要章节课初给学生时间补充预习,并常态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以两个物理教学实际课例的预习处理为例:

课例一: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的开篇,学好这一节,就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开好了头。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预习的具体要求,教师在上节课末发下一份预习题,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指导。

预习题如下:

1.在冰、雪、霜、雹、露、雾、流水、水蒸气中,属于液态水的是_______。

2.在制造云和雨的实验中:

(1)给烧杯加热的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会看到_______。

(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3.物态变化共有六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课一开始,进行完新课引入后,给学生几分钟课初补充预习与同学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完成预习后,采用学生举手回答与教师点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提问预习题中的问题。

对于题1,学生可以凭直觉回答,也可以看书后回答。对于“雾”,绝大多数学生开始认为是气态水。这个错误的认识对新课的学习是一个障碍,但同时也是一个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契机;是对水的状态认识难点,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的生成点。

对于题2,这个实验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因为是实验,只有通过看书与实验的实际观察后才好回答,并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所以不能要求学生一开始就准确作答,而是通过接下来的实验观察后,再作明确回答,使学生产生要认真观察实验的欲望。同时,因为有了带一定思考的预习,顺利完成新课学习就有了较好的基础。

对于题3,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从本小节课文中找不到,要在全章课文中找。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预习的内容范围,形成整章预习的意识。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人很快知道从课本中找,这些人为自己能很快找到表现出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感染了全班同学,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整章预习的作用。

课例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全章的重点小节,同时也是常考点。教师在上节课末发下一份预习题,给学生明确的预习要求。

预习题如下:

1.水开了,图中气泡里面的是_______。物质从_______变成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汽化要_______热(填“吸”或“放”)。

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_。“几种物质的沸点”表中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几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

上课一开始,教师进行完新课引入后,给学生几分钟课初补充预习与讨论交流时间,然后提问预习题中的问题。

对于题1,第1空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多数学生知道是“水蒸气”;第2至5空,学生可从书上找到答案;第6空本节课文中也没有现成答案,但结合上节的熔化吸热知识与本节的实验插图,学生也能回答出来,并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预习常常要结合旧知识。

对于题2,第1空不难,书上有;第2空涉及的大气压知识,下学期才会学习,学生觉得难,存下疑惑,就可能产生等下要认真听讲的意愿。

对于题3,书上没有现成答案,也不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不要求学生准确作答。用作预习题,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两个课例,采用带有一定指导作用的预习题,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在预习题的问答中指导预习,用举手回答与点名回答的方式进行预习情况的常态化检查等,可促进学生预习的落实。

这样,通过难控的课前预习与易控的课初预习的结合,并常态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原先最薄弱的预习环节得到有效落实。预习环节落实了,学习过程有了良好的开端,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有了扎实的基础。

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角度来看,预习的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完整,同时也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学习过程常态化预习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