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细胞,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能不能形成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推进企业机制的创新与重构,释放机制新活力,推动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良好的机制是企业活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不仅基本建立了新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在机制建设上也取得重大成效。初步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集团管控、风险管理以及“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等新机制,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目前,纳入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的中央企业已达到74家,一批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央企外部董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机制僵化、复杂化、官僚化、低效化未根本解决,企业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民营企业总体上还是规模偏小,存在运营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企业健康发展。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都倒逼着企业必须不断推进机制创新。
效率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根据《财富》杂志提供的数据,2014年中国内地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的95家企业平均利润为32.2亿美元,低于世界500强公司的总平均数39.1亿美元。与美国上榜的128家企业相比,中国内地企业的差距更大。美国企业平均利润额达到62.4亿美元,几乎是中国企业的2倍。这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如此,众多中小型企业效率则更低。一个企业运营效率的高低除了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合理的流程、高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机制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状况以及各类事项的办理路径,其对于效率的影响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机制不顺,效率必然不高。因此,只有不断推动机制创新,才能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机制可以激活企业内在动力。深圳华为公司通过较高的薪水、全员持股、“获取分享”等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新热情,使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也使华为公司在短短的26年成为行业龙头。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弱、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内部分配不规范、不透明、不公平现象,部分国企负责人不仅毫无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甚至连职业经理人的法律底线和职业准则都守不住,任由国有资产流失,乘机中饱私囊。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企业机制严重落后造成的,只有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创新机制,激活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企业前进的动力。
机制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当前,各企业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资源配置为主线,在企业结构特征、功能定位、管理体制、职工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和结合自身实际的机制体系。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等四个层面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二、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下的企业运行机制,充挥发挥国企管理规范和民企机制灵活的长处,使企业的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三、继续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机制改革,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机制创新要效率优先。市场竞争比的就是速度,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谁在市场上拥有比对手更快的速度,谁就赢得先机。决策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企业应强化企业决策机制的创新,优化决策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科学决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建立健全高效的执行机制,调整和优化企业客户、员工和各个部门、各项业务运作流程和操作等各个层面关系的协调与优化,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机制创新要强化风险防控。强壮的身体是人们抵抗疾病的保证,健全的机制是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会伴随着各种风险,规模越大,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大。我们要对各种潜在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应对机制,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机制创新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核心,是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机制建设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推进机制创新,释放出更多的机制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