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晓红
朗读,是古人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也是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功能的认定。因此,要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一、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反复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对课文细细咀嚼、细细玩味、细细推敲的过程。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二)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课文
学生在高声朗读课文的时候,眼到、心到、口到、耳到,甚至手到(翻动书页,作记号等),发挥了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节奏鲜明,声调铿锵,高声朗读之后很容易记住,甚至终生不忘。
(三)朗读能帮助学生增强表达能力
反复诵读,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亲切的体会,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而且能获得对各种句式和篇章结构的感性认识,不知不觉之间课文的内容和道理就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四)朗读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程度,便于学生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培养语感,增强对规范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尤其是当读到流畅美妙的语言时,学生更会兴趣大增,激情奔放,对句子理解的准确度和速度也会比以前更快。
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主要方式
(一)示范指导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用范读指导。特别是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教师要以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适度的速度,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除教师本人范读外,还可以指定读得好的学生示范。当然,唱片、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也可供学生模仿。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二)学生齐读
齐读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可以相互带动,相互促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齐读,初步了解课文;或在课文中齐读,深入分析课文;或课后齐读,加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齐读虽有制造声势、烘托气氛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要注意有的学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现象。
(三)点名朗读
点名朗读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点名让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朗读,可以检查其掌握字词读音、语句停顿、主旨感情的情况;点名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朗读,能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
当遇到小说、戏剧等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的要求更高,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必须走进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
(五)音乐伴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找到合适的音乐配合朗读。这样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定一定的情境氛围,为学生领悟作者的感情奠定基础。在创造的音乐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和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声中融景,景随声出。不但诱发了灵感,而且也渗透了美育。
(六)自由朗读
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发挥,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达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加深记忆的效果。
(七)默声朗读
就是让学生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默读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
三、语文课堂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一)增加朗读的次数
语文课上,安排和鼓励学生多诵读,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评价;自习课上,号召学生多朗读,背诵优美诗文,形成出口成章的习惯。
(二)提倡朗读的多样性
多种朗读方式综合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避免厌烦心理,形成越读得多越想读,越想读越读得多的良性循环。
(三) 扩大朗读的范围
学生的朗读不应以教材为主,还应向课外拓展,向学生推荐课外的美文,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朗读的效果。
(四) 开展朗读竞赛
通过朗读竞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展示和提高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从而感悟语文的精彩,分享学习的快乐。
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就能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当学生真正喜欢上朗读时,课堂上便会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