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多维“纸上展览”

2015-05-25 02:14胡斌
东方艺术·大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纸本谈话当代艺术

胡斌

《东方艺术·大家》从2014年4月刊开始整改出一个新的栏目“纸上展览”。应该说,“纸上展览”的概念并不新颖,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的杂志做过类似的栏目,无非就是编排一些作品图像,它实际上只能算实现或未实现的展览图册,并不能提供给我们展场的经验。立体的展览现场与平面的读本似乎本就是差异很大的事物,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当代艺术的展览不断地将谈话、文本带入进来。谈话、文本如何转换为可供观看的展览?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谈话中某些句段被书写在展墙上,谈话的纪实录像被陈列出来,行进的交流最终成为僵化的美术馆日常展示,却又因为其片段化和冗长性而不能被观者所有效体会。而“纸上展览”却可以很好地化解这一问题,因为它适合安静地阅读和悟对。但是,回复到平面纸本,对于当代艺术视觉性和现场性的一面就只能做到最低限度的保留。尽管说,文献形式是确保那些规模庞大、展地偏远、耗时过长或暂时性的作品能够被保存下来的一种策略,以往的不少艺术作品便是以语言文字、照片和图示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而此次“纸上展览”栏目充分认识到了纸本呈现的优缺点,加强了图文并茂的阅读性,同时又注重揭示艺术创作的逻辑性内核,通过图片、自述、对话、评论等不同形式将各种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尽可能展示出来。其中有些艺术家的创作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栏目开辟之初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即将平面纸媒作为一个可感的“空间”,表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空间的特殊形态。

除了对于新的纸本空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纸上展览”最重要的还是展览主题选择的敏锐性。“时间”“身体”“外省青年”“城市”……都是与目下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和社会实践议题密切相关的。但很显然,它不是要做所谓严密的问题归纳,而是经由一个个议项提供给各类艺术家思想击撞的场域,因此,我们会看到有时抛出来的小项似乎溢出了主题的脉络甚至是相对抗的。正因为这样,它才呈现出开放的思想维度(当然,我觉得作品的时间跨度还可以更大,参与者的身份还可以更多元,不只是在艺术家范围,如此打开的空间或许会更大)。就选题的指向而言,我们也不难察觉,栏目的组织者不只从一个路径来介入当代艺术,语言与媒介、肉身经验与精神观念、个体行动与社会政治、现实与未来……在他们所选择的艺术家创作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我能够感受到,他们所倾注其中的热情和人文感怀。这使得一个个纸上的展览变得有温度。

猜你喜欢
纸本谈话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兰华生作品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