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聆听 那需我终其一生去表达的寂静

2015-05-25 02:12
东方艺术·大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东方艺术个人化情绪化

做了一年多的杂志主编,没写过主编语。因为觉得把一些未经沉淀的零星感受放大成一篇郑重其事的文章,再借此给每期杂志确定一个紧贴时事潮流的基调,本身并不是一件特别靠谱的事儿。

到今天为止,《东方艺术·大家》杂志的“专题纸上展览”已经做了9期,这些纸上展览的集合,是编辑部的每位同事对自己过去一年辛勤工作的重新梳理与整合,也让我可以安心写一点东西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工作。

每一次回顾都会或多或少地包含着“肯定成绩”和“自我欣赏”的味道,但除此之外,能否认识到过去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才是让我们能够继续向前行走的真正动力。

在过去几期的纸上展览中,所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孤芳自赏”和“自说自话”的倾向有些严重。在特别强调杂志立场的同时,我们所凸显出的更多是一些编辑个人化的视角。而当太多情绪化的表达被堆积进一个预设的主题中时,它一方面迫使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变得单一和扁平;另一方面,也让“晦涩的阅读体验”成为了矗立在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最大障碍。

我想这也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年轻时的叛逆和冲动是一段特别珍贵的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情绪化的表态之外,还应该有更多层次的体验和经验,被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当超龄的青春期在生命中以惯性的“坚强”向前疾驰的同时,我们所看到的“叛逆”也更多地转变成为种种自怨自艾式的“抱怨”,或在热情熄灭后灰烬式的“冷眼旁观”等—改变并不一定只是对于世俗的妥协和浑噩,也可以是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变得丰满与多彩的探索过程。而进入这个过程的前提,是在新的计划开始前打破自己过去的偏执。

除了上边提到的“自说自话”的倾向之外,“专题结构”的简单化也是束缚纸上展览丰富性的偏执点之一。

当一个主题决定被采用的同时,在我们所熟悉的当代艺术的领域之外,是否还有更多待走的路径可以改变和丰富它的结构?每个以单词或词组形式出现的主题,在被艺术表象之前,已经有很多社会学或生活化的语意轨迹蕴含其间。而如何将不同的轨迹整合进一次纸上展览里,并让它们所外延出的视角,有秩序地运行在同一主题的不同层次上,也是我们明年工作的重点。

“轻松”需要清晰而不晦涩的写作态度,“有深度”的阅读和观看体验,则来源于基础结构的不断生长与变化。同时,这两者也都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因子”作为支撑,而非完全个人化的呓语。

2015年的《东方艺术·大家》依然会朝着“轻松而有深度”的方向努力,但我们也需要警惕把“噱头”当作“轻松”,将“掉书袋”式的抄录当作“有深度”的过犹不及—不论形式或路径如何变化,我们最终要到达的还是某个能够真正触动自己的情感源点,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卸掉那些重施粉黛的无用装饰。就像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国女歌手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在度过耳顺之年后所写的那句话:“仔细聆听那需我终其一生去表达的寂静。”希望我们能离这种“寂静”越来越近。

最后,要感谢高鹏馆长的大力支持,让本辑合刊可以顺利完成;感谢每位参与过纸上展览的艺术家;感谢向京女士、胡斌先生、梁舒涵先生等抽空撰文,并给我们的纸上展览提出诚恳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编辑部的每位同仁—宗希、瑜洋、宗亮、小白—在过去一年里同心协力的不懈努力;感谢我们的实习编辑海波,你让我对95后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谢杂志的设计师秦华和李化帅的版式创意以及毫无怨言的加班加点;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杂志的人……祝大家在2015年都有个好身体、好收成!

郝科

2015年1月3日

猜你喜欢
东方艺术个人化情绪化
情绪化沟通的危害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肃穆的形式美感波提切利的东方艺术理念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张锰谈于向溟
本期话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情绪化?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东方艺术大家:路由器中的八个城市空间
阿培×东方艺术大家:城市“空间接力”
你情绪化指数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