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泥花园》国内外研究

2015-05-22 21:32孙璐佳
卷宗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

孙璐佳

摘 要:《水泥花园》被誉为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作品中充满了具有争议性的性心理畸变以及乱伦等情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时间顺序出发,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现状。文章指出,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无论国内外已日趋成熟。然而,从文化角度出发,深入全面的对《水泥花园》这部意义重大的作品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却是现今所缺少的新视角。

关键词:《水泥花园》;尹恩·麦克尤恩;文献综述

A 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udy on The Cement Garden

Abstract: The Cement Garden is labeled as the masterpiece of British contemporary writer, Ian McEwan. His work is pervaded by controversial plots of distorted psychosexual, incestuous relationship etc, which has aroused extensive concerns.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list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both overseas and domestic. It points out the scholar researches on The Cement Garden are growing with increasing maturity. Nevertheless, the extensive and deep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alysis of this significant work is deficient in current studies.

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的伊恩·麦克尤恩在英国当代文坛上被称作为“恐怖尤恩”。他的文笔细腻又犀利,深刻的探讨了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与冷漠,其作品多次以暴力、荒诞不经、死亡等风格给予人们以深刻的感受,素有“黑色喜剧”之称。其早期作品《水泥花园》更是以残暴锋利的笔锋揭露了现代社会文明外表下兽行的本质。《水泥花园》最初发表与1975年,并与1993年改编成同名电影被搬上大荧幕。小说由“我”——一个名叫杰克的十五岁少年叙述,讲述了一个父母相继离世,四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被禁锢在父亲生前亲手建造的水泥花园里,孤独又惊世骇俗的故事。小说涉及到了自慰乱伦性心理扭曲等禁忌话题,曾一度让读者感到反感。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泥花园》以及其深刻和率直的笔法有力的鞭笞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病态。

《水泥花园》在刻画荒诞故事的同时,也给于人们一种警醒: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和病态已发展成为了一种不可扭曲的趋势。对于《水泥花园》研究成果的梳理更有助于对麦克尤恩其他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探索。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国外及国内对《水泥花园》这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研究。

1 国外《水泥花园》研究

《水泥花园》的最早版本与1975年发行,而国外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由Tom Paulin发表在“Encounter”杂志上的文章“Abandoned Prefabs: Recent Fiction”从象征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中的一些意象对于小说主题的剖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荒芜的水泥花园,一个被放置在花园斑驳土地上的铲子(49),都预示了主人公杰克一家的生存状态——一种被文明社会所遗弃的荒凉又孤寂的生活。此外,作者还通过对被遗弃的杰克家庭的意向入手,指出自然已死,城市已死,世界存在的意义被完全的排挤消失不见(50)。作者写道,麦克尤恩试图创作出一个存在于已死的公众社会和蓬勃的个人世界之中的寓言故事(50)。文中指出,《水泥花园》中的“疯狂的纯真”这个主题在杰克四兄妹在童年时玩的半孩童半大人式的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50)。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结尾部分提到了《水泥花园》中的叙事和语言描述,指出麦克尤恩诗一般的语言具有无可比拟的美感,以及稳重成熟的叙事方式为小说获得评论界的好评有着巨大的贡献。

同Tom Paulin一样在七十年代发表文章的Robert Towers于1979年发表一篇名为“In Extremis: The Cement Garden”。文中指出,《水泥花园》是一部充满病态,令人反感意象的作品,在充分描述杰克四个兄妹的自慰,乱伦,异装癖等病态行为后,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深刻意义被凸显出来。文章同样提到,小说中场景的设定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即使其象征特点并不是鲜明突出的(153)。同时,在有力的叙述和描写下,麦克尤恩非常具有洞察力的描绘出了一种已经体验过成人生活和已完全脱离父母掌控自由生活的孩童的心理状态(153)。他们的生活是堕落又充满欢愉,作者指出他们并不值得同情(153)。

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角度出发。Christopher Williams在1996年发表的文章“Ian McEwans The Cement Garden 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ld/Adolescent as I-Narrator”中通过对杰克这一第一人称的叙述同其他小说作品中第二或第三人称的叙述对比,有力的突出了《水泥花园》中杰克这一角色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暴躁性。此外,文章中还把杰克的第一人称叙述同其他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大卫科波菲尔)相对比,在同样是母亲去世的情况下,杰克的第一人称叙述更加彰显了其“精神怪物”的本质(220)。基于此结论,文章还指出麦克尤恩的作品通常都是由青少年作为叙述者,他或她面临着充满意外和压力的境遇却没有办法摆脱其困扰。最后文章还指出,《水泥花园》是一部无神论小说。在小说里,没有上帝,没有来世,没有迷信,没有教堂等等。宗教一词从未走进过杰克的生活里,杰克的精神世界是一片荒芜(222)。

在进入21世纪后,国外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不光对文本本身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同时对麦克尤恩其他作品的研读对比也成为了研究《水泥花园》的重要方法。2002年David Malcolm出版的“Understanding Ian McEwan(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British Literature)一书中,作者先是通过对麦克尤恩其人其事的描写,再对《水泥花园》这部著作从主旨、叙事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指出《水泥花园》创造出来的封闭空间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缩影,杰克一家的行为的变异正是现代文明下人类的扭曲和变态性格的充分体现。2008年Laura Vipond在“How to Read the Unreadable: A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 to the Works of Ian McEwan”一文中,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对麦克尤恩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启了国外对于《水泥花园》研究探索的新开端。

综上所述,国外《水泥花园》的研究由浅入深,从单一角度向多角度发展,研究方法日益增多。早期对小说的主题探索愈加深入,后期学者们则尝试多种批评理论的运用对文本进行分析探索。

2 国内《水泥花园》研究

国内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在时间上相对于国外学者的探索要相对滞后。直到2007年,国内才出版了由冯涛翻译的第一本《水泥花园》的中文版。而国内对《水泥花园》这部伟大作品的关注直到21世纪初期才开始。2003年张和龙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的文章《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正式开启了国内对于《水泥花园》的探索研究。文章中提出了“成长小说”这一概念,在深度剖析小说主题并运用佛洛依德学说后得出结论:《水泥花园》并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相反的,其表现出的内涵和本质正体现了作品本身“反成长小说”的性质。2009年夏翔凌在《新西部》发表的文章《水泥荒岛上的伦理错位——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水泥花园>》从弗洛伊德理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角度出发,分析出小说中杰克、母亲和父亲自身的形象分别代表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并提出三者之间的制约和斗争使小说中塑造的伦理观得以完整,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相吻合。此外,国内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又得以上升到一个高度。2011年王悦,徐靖焱的文章《麦克尤恩<水泥花园>中的不可靠叙述》通过对小说中叙述者的未成年人身份、作品的时空意识、俄狄浦斯情节这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了不可靠叙述在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塑造上产生的重要作用。文章写道“不可靠叙述塑造了《水泥花园》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它既是叙述者未成年人身份所生成的叙述上的先天性不可靠,也表现为与现实生活隔断的、时空凝滞的的不可靠叙述,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契约不可靠的方式,将俄狄浦斯情节以一种写实的方式展现出来(25)。从2012年开始,有的研究者开始从地理空间及人物关系角度入手,探索空间环境下小说中人物家庭关系的变化。刘夙在《<水泥花园>的地理空间建构及其人物关系悲剧》中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地理建构及人物关系“水泥化”的悲剧发展。到2013年,国内学者对《水泥花园》的研究再上一层楼,刘春芳在《<水泥花园>中的“水泥花园”意象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水泥花园”的建构以及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水泥花园这个完全被冷漠的物质主义思想和孤独的生存生态所笼罩的空间内,人类的情感完全扭曲,人性丧失,成为一个完全没有道德原则的世界(刘春芳 76)”的结论。

国内学者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却足够深入,批评理论的运用也百花齐放。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水泥花园》的研究处于上升阶段,许多未被开发和提及的领域尚待开采和探索。

纵观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水泥花园》的研究,都已形成系统的全面的体系。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外学者的《水泥花园》研究鲜有从文化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水泥花园》是一部充满个性魅力的文学作品,其中小说中“水泥花园”这一意象尤其值得人们的探索。在英国历史和文学史中,花园总是被贴上经济、文化甚至国民性的标签。水泥花园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又隐喻了哪些具体文化现象,文化内涵以及在文化层面又带给人们什么启示?这些问题值得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Malcolm, David. Understanding Ian McEwan(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British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2.

Paulin, Tom. Abandoned Prefabs: Recent Fiction. Encounter, 52:1, January 1979:49-50.

Towers, Robert. In Extremis: The Cement Garde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8 March 1979.

Vipond, Laura. How to Read the Unreadable: A Post-Structualist Approach to the Works of Ian McEwa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08.

Williams, Christopher. Ian McEwans The Cement Garden 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ld/Adolescent as I-Narrator. Atti del XvI Convegno Nazionale dellAIA:Ostuni(Brindisi)14-16 ottbre 1993, schena Editove, Fasano di Puglia, 1996:211-223.

刘春芳.《水泥花园》中的“水泥花园”意象研究.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13):72-76.

刘夙.《水泥花园》的地理空间构建及其人物关系悲剧. 世界文学评论. 2(2012):145-148.

王悦, 徐靖焱. 麦克尤恩《水泥花园》的不可靠叙述.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3(2011):21-25.

夏翔凌. 水泥荒岛上的伦理错位——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水泥花园》.新西部(下半月).08(2009):135-138.

张和龙. 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 当代外国文学. 4(2003):40-46.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
基于WOS数据库的近十年教育游戏文献分析
国外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和后果:文献综述
汉语转折范畴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