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娟
摘 要:文明古国的中国,蕴育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合为一体,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师德;影响
1 刚健自强的进取意识,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师德修养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报国,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在今天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时期,教师爱国报国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
一是做好本职工作。教育事业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的兴衰。现在的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因此,做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德育教育、技能教学任务,精心地培养大批人才,实实在在地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二是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且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风度,赢得学生的好评和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尤其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教师要深入钻研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难点,搞清知识横向、纵向联系,教师要搞好教学仅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把全新思想、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是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教法。注重学生创造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力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学习的魅力,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
2 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启示教师热爱学生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纵观中国历史,“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从先秦到近代,先贤们对此都有深刻见解。孔子提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荀子主张民为邦本。唐太宗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能体察民情,关心民意,并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但这些举措主要是用作统治手段,而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执政兴国的根本宗旨。广大教师要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要牢固树立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把热爱学生作为基本师德信念。
3 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引导教师淡泊名利
中国传统道德奉行重义轻利的原则,这集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两条著名格言中,它蕴含着以“义”为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原则。从古到今乃至将来,人们认为有德之士最起码的标准就是不能损坏他人利益,即尊重他人利益才能认为他行了道德之事,才算讲义气。中国传统道德主张对待“利”要以“义”为标准。如果“利”符合“义”则可取之;但一旦“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则要重“义”轻“利”、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原则更高层次的意思是尊重国家,民族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奉行“大公无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义”、“利”观对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修养极具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的逐步推进,不仅使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而且引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促使人们过分地关注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松思想改造,不正确对待“义”和“利”就会导致物欲宣泄,金钱至上,使少数人沦为极端个人主义者。
4 厚德载物的宽厚胸怀,蕴含了教师育人的道理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主要指用宽厚的品德包容万物,着重强调具有宽厚而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佛教文化的传入、儒道佛三教融汇成宋明理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具有无限融合力的证明。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们厚德载物品格的培养。《论语·学而》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厚德载物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紧密联系,厚德载物体现的是一种博大胸怀与宽容精神,是在坚持自我主体的前提下,兼容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魄。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处世为人,来教育和影响下一代。
教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没有对个人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人民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享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崇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待遇。列宁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而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整个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他还指出:“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为了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落实,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设立教师节;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慰问教师;国家大力表彰先进教师,评选全国教育系统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国家设立教师奖励基金;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评聘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设教龄工资并将工资标准提高10%等。党和国家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的经济目前尚不十分发达,国家的财力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变革带来的各行业的劳动者在个人收益上的差异较大,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等值的报酬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正确对待,把教育事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改革过程中顾大局,识大体,明大义,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淡泊名利,献身教育事业。
总之,新形势下的师德修养,既要弘扬时代精神,又要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师德修养的实效性,开创师德养成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