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娥
【摘 要】品德学科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学校)不容乐观。品德学科属于非检测科目,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其他主课的教师,平时很少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教师对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都缺少基本了解,对于品德课的生活性、开放性 、活动性更是不够重视,往往把品德课上成了满堂空洞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对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注入催化剂,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呢?笔者认为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催化剂;教态;情境教学;生活化;激励评价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品德学科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学科,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任教品德课的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兼职语文、数学的教学工作,品德课只是他们的搭头,其被重视的程度也便可想而知。因此平时学校中的品德学科教研活动几乎是空白的。即使有,也很少,大多是走走形式。由于开展教研活动少,再加上平时任教教师少有钻研品德教学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都缺少必要了解。有的老师把品德课上成了语文式的看图说话,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图一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老师则把品德课上成故事课,忽视品德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教学中没有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没有学生获得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的老师把品德课上成了满堂空洞的说教,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曾记得,有一次,我想向学生借品德书,我对该同学说,明天还给你,行吗?还没等这个同学做出反应,其他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道,不用还都没关系。学生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可见他们已经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完全忽略了,品德课于学生,已经可有可无!那么如何为品德教学注入催化剂,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着做了些探索和实践。
一、用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参与意识
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1.创设导语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语也就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我在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采用谈话导入是这么样说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勤劳勇敢,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其中有一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地方,那就是——(引出:圆明园),课件展示瑰丽无比的圆明园。师自豪地说道,是的,这就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迹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这是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学生迫不及待想走进圆明园,激起对圆明园的一种喜爱与探究之情。)
又如,我在执教《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课时,采用歌曲导入,拉近学生的距离。课前引导学生边唱边跳《快乐的六一》,上课开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分享,我们快乐。”这样的导课,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也可以用漫画故事导入:师一边播放漫画,一边幽默诙谐地讲述《大象的红背心》,学生静静地聆听。漫画、故事,形象诙谐,机智幽默,蕴涵着深刻道理,以其特有方式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具有很强针对性。课堂导入,恰当选用漫画,既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
2.创设媒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情感型的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以教材所固有的情感因素去引发学生情感,并通过师生相互沟通,增强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我在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让学生领略圆明园的辉煌这一片段时,由于年代的久远,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同学们对圆明园的感知可以说是略知其一,要凭借着这初略的印象,让学生对圆明园产生浓厚的喜爱之情,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我先让学生欣赏圆明园:那仙境般的园林,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感知圆明园那举世无双的雄伟和华丽,中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接着再展示圆明园被烧毁后的废墟场景——留下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再配上哀伤的曲调,渐渐地,学生受到促动,悲壮、凄凉之感由然而生,再通过以后的几次“拔”情,学生被浓浓的情感包围着,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学生是带着泪水,带着伤痛,在心中立下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壮志豪言。这就是情与情的撞击,是心与文的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升华。
二、亲切自然的教态,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然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力量,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快感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从而喜欢你上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三、回归生活,在体验中感受快乐
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我们应该让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培养其公德心与社会服务意识。
比如我在上浙江版一年下册《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让学生认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柳树绿了,桃花红了,燕子飞回来了……大自然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而大自然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待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大自然的变化,都能参与到探索大自然的活动中去,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校园、田间,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春天的特征,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了解和体会春天这一季节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点,从而更加喜爱春天。这种特殊的课堂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
再比如在执教浙江版二下《大师在我身边》一课的教学中,龙泉是“青瓷之都”、“宝剑之邦”。在青瓷与宝剑行业有着卓越成就的大师级人物。但在二年级学生的眼里,觉得大师是遥不可及的,觉得大师就是神话般的人物。那么我在课前就带领学生走进大师园,与大师零距离谈话。了解大师的成长经历,体验大师为龙泉的青瓷和宝剑行业作出巨大贡献过程中的喜悦和坚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升大师成长的奥秘。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大师的成长经历,激发其情感共鸣。对学生从大师成长故事中总结诀窍的过程,及时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尝试运用,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四、激励评价,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潜能
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其实我们教师本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当学生因胆子小,没有把握等原因而不敢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微笑着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胆怯心理。在他们回答后,千万别忘了及时的鼓励。长此以往,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当发现不爱举手的人举手时,我们要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即使他们讲得断断续续,没有抓住重点,也不要有任何责怪的神态、动作。日积月累,这些同学也会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养成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当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时,我们要及时肯定、商量的、提醒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就能鼓励他继续认真听课、动脑思考。
只有我们用真情、用爱心,多鼓励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
小小的课堂构成一个小小的社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处不流淌着浓浓的情意,无时不洋溢着暖暖的情愫。可以说课堂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是学生沐浴情感阳光的场所。曾经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优秀的课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的。”显然,从这句话里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孩子心灵的启蒙者,我们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境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追求的最佳效果。学生也就没有理由不喜欢品德这门课程了,我想心若在,梦就在……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百例,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3]《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润物心语——中小学德育工作案例精选》.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市河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