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语文,语者,即口头表达;文者,即书面表达。”可见,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然而,目前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知识记忆牢固,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匮乏,课堂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课下交流“吞吞吐吐”。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课程视野之下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想”说
语文课程具有精神领域的“人文性”特征,即揭示语文课程内在价值和意义。正因为人文性的存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才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犹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人的心田。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往往忽略了其人文性的特征,课堂交流中孩子们都不“想”说,没有语言表达的愿望。分析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受教师“一言堂”的影响,感觉没有“说”的必要;另一方面,对语文不感兴趣,认为没有“说”的需求。因此,立足课程,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拥有“说”的欲望。例如:苏教版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教学中,教师巧创情境让孩子开口,师:文中“我们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的,一点也不陌生。”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经过短暂的思考,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在富有情趣的问题下跃跃欲试。生1:小鸟会说:“亲爱的朋友,我口渴了,可以喝一口你的茶吗?”生2:“主人,别这样忙了,陪我玩一会儿吧!”生3:“朋友,把你的笔给我吧!我来帮你写,保证你满意。”……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小珍珠鸟把“我”当成了最好的朋友,它的调皮和对我的依赖跃然纸上……这节课结束后,教师反思中表述: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预料到孩子们回答那么丰富,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普遍不爱回答问题,而这次表现让我明白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关键是给他们创设一个“说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融入情境,当情感饱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打开“话匣子”。
二、指导方法,让孩子“会”说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语文最突出的“工具性”。所谓“工具性”,通俗来说即学习数学、科学、英语等所有科目的工具。其中“听”“说”“读”“写”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从课程的工具性上着手,指导学生“说”的方法,学生只有“会”说,才能说“好”。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学,在理解“湿淋淋”一词时,教师抓住生成,指导学生方法,师:老师这里有两块毛巾,同学们说哪一块是“湿淋淋”的?生:向下滴水的那块。生:潮湿的那块。师:对啊!潮得往下滴水,我们才能说“湿淋淋”。那平时你见过湿淋淋的东西吗?生1:妈妈刚洗过的头发。生2:一个人从游泳池爬出来,身上湿淋淋的。生3:在《雨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师:不错,不错,刚才同学用到与“湿淋淋”意思相近的词语——“水淋淋”。师:那我要一滴一滴向下淌汗是什么呢?生(齐):汗淋淋。师:那要是一滴一滴的流血呢?生:(惊讶,做惊恐状)血淋淋。师:太精彩了,同学们不仅泼水节上“湿淋淋”的景象呈现在老师眼前,而且挖掘出了这么多词语,我们的词汇库又收获了不少……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运用教育智慧,灵活挖掘学生的表达潜力,围绕一个词语进行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表达方法,这种方法的指导正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
三、营造环境,让孩子“敢”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在均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让孩子“想说”“会说”,还必须让他们“敢说”,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常常“不敢”说。分析原因,有的怕说不好引来同学的嘲笑,有的担心说错遭到老师的批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秉承人本主义思想,鼓励学生多说,培养学生踊跃发言,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的语言习惯。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教学中,师:刚才同学们读出了文中小英的感受,我想大家的掌声一定可以让小英走出角落,和大家一起玩儿,一起笑。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这样的角落呢?学生陷入了思考,过了很长时间,有同学缓慢地举起手来,生:我觉得我们班没有这样的角落,我们是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正当教师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班长):我认为我们班有这样的角落。教师很震惊,但是并没有阻止他发言,而是微笑着倾听。生:我觉得李洋同学成绩不太好,老师经常批评他,他的座位总是靠墙边,也许因为看不清才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师:(先是一愣,后亲切的引导)是老师马虎,没考虑到这一点,那我们应该怎样让李洋走出这个角落呢?生1:以后我教他作业。生2:把我的座位让给他,我相信他一定会进步的,边说着边收拾书包和李洋调换了座位。教师此刻被学生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教室里也骤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给学生的“说”提供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收获的不仅是“说”的勇气,还收获了学生的真情,而这是寓教于乐的体现,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总之,基于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之路,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指导“说”的方法,搭建“说”的平台作为一种常态教学,坚持下去,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西林实验学校 江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