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2015-05-21 17:32王小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读题题意审题

王小敏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储存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的方法”。

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题目,然而由于他们年龄小,理解认知结构水平有限,无法全面深入地分析题目,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我们习惯上把这些错误的原因都归结为学生“粗心”、“马虎”等。其实不然,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审题能力的欠缺,缺少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造成的。因此,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合理有效的审题对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学会读题,自觉审题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是顺利解题的关键。学生通过读题明白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基本理解题目要求,从而获取正确的解题信息。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小,对文字的理解判断能力较弱,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审题的良好习惯呢?

1.读。“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低年级老师可以先进行范读,学生跟读。范读时要做到读得准、读得好,给学生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渐渐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低年级学生读题时一定要养成用手指指读的习惯,做到“口到、心到、眼到、手到”。一道题目至少要读两到三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领悟题目的含义。

2.画。即给题目做批注,突出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读题时边读边划的习惯,使用一些符号,如波浪线、重点符号、圈号等标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并对这些关键词句仔细推敲,认真分析,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认识,为正确解题做好准备。如: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把“从小到大”圈出来;从左边数把第5朵花圈起来,“左边”和“第5”要圈出来;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一共”要圈出来,表示这道题要是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想。学生读完题后进一步想一想:这道题总共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先标画出来,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4.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通过复述让学生真正进入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进入角色。这样不但可以从更深层面上完整理解题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5.做。即完成题目要求的所有问题。列式计算并检验答题。

6.查。即培养学生养成做后检查的习惯。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正确,单位名称是否合适,答语是否完整。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下功夫,花时间,进行合理引导,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帮助他们能顺利解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读题教学举足轻重,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准确解题。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概念,重视文字

数学学习离不开众多的数学概念,数学术语。数学问题就是用各种数学术语来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叙述。如“往返”,“增加到”“增加了”“减少到”“减少了”等等。这些字、词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决方法有着决定性作用,是审题的关键所在。有些名词在不同的题目中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例如常见的“一共”、“还剩”,由于本身是表示求和或求差的,一些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见“一共”就加,见“剩”就减。如 “妈妈一共买了12个桃子,吃了6个,还剩下几个?”,“教室里每排坐8人,坐了6排,一共有多少人?”看到“一共”就断定这些题是用“加法”。因此教师指导在审题时,既要讲清词语本身的含义,还要讲清在具体题目情境中的不同含义。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对字面本身肤浅的认识上,使数学概念具体化、情境化。

三、挖掘条件,另辟途径

学生解题时有的题目条件比较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而有的题目条件却间接给出,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造成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和问题相关的隐藏条件,使条件明朗化,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例如:某出版社发行一种杂志,每月一刊,最新的一期是第72期,问这本杂志创刊多少年了?有的学生碰到这样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了,因为题目中只出现了一个数字。其实,“年”就是一个隐藏条件,只要用72÷12就可以了。再如:小明每天看8页书,看了6天后,还剩24页,这本书小明一共需要多少天才能看完?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知道,已经看了:8×6=48(页),这本书一共有48+24=72(页),最后再根据每天看8页,从而求得这本书小明一共要看72÷8=9(天)。这道题中隐藏了两个条件:一是已经看了的页数,二是这本书一共有的页数。因此,只要揭露了隐藏条件,扫除学生的审题障碍,问题就好解决了。

四、注重经验,开拓思路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者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小林家住在4楼,他每上一层楼需要用9秒,照这样计算,他需要多长时间?通常会由两种解法:① 4×9=36(秒)②(4-1)×9=27(秒)我们知道解法②是正确的。而出现第①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读题时不加思索,没有理解“从1楼走到4楼”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当然的认为“住在4楼”就得爬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其实“住在4楼” 实际一共只需爬3个楼层之间的楼梯。与此类似的还有:把一根绳子剪成4段,实际只需剪3次;时钟敲10下,实际只有9个间隔。这类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雏形。

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真切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品尝数学学习的乐趣。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持久战,教师应把它融入到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常抓不懈,润物无声。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让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作者单位: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小学 甘肃】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题题意审题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心爱的读题猫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三招”学会审题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