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胜蓝/文
工业与互联网融合研究
——基于嘉兴市的调查
■江胜蓝/文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在每年为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提供一场盛宴的同时,也为嘉兴市企业推进工业与互联网融合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发展机遇。文章基于2015年3月对嘉兴地区政府、相关企业的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指出嘉兴市在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积极拥抱互联网,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装备产业,以数字化工厂、厂联网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工业”的嘉兴智造创新之路。
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顺利召开,使得水乡乌镇一时声名鹊起,然而,不仅是这座古镇,整个嘉兴地区都与互联网大会紧密相关,大会的良好反响迅速引起了嘉兴地区传统工业企业的广泛关注,他们兴趣盎然,希望能够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更稳。
(一)嘉兴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宏观环境
首先,浙江省是全国率先将发展信息经济作为一大战略的省份,“十五”以来,浙江省的信息技术产业以年均27%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嘉兴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最近连续两年在全省位列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宁波。表1是浙江省和嘉兴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可见,嘉兴市无论是总指数,还是各分项指数,除了知识支撑指数之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根据刚刚出台的《2014年省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报告》,浙江省两化融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和上海,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嘉兴市的两化融合指数位居全省第四,其中,工业应用指数位居全省第一。第三,浙江省的互联网产业实力雄厚,浙江省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还有着强劲的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世界互联网大会与阿里巴巴一城之隔、遥相呼应,为嘉兴市的互联网综合实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第四,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是第一批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跨境电商新业态为制造业个性化、服务化、电商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嘉兴暂且不是试点城市,但是由于距离较近,工业企业还是能从中有所收获,此外,目前嘉兴地区部分区县也在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区域。
(二)嘉兴市工业基础好及信息产业实力强
2014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328.26亿元,增长7.7%,全市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省标准)增加值分别增长15.7%、11.7%和9.6%,工业生产增长稳定,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嘉兴市素来信息产业实力较强,各区市信息产业各具特色,海宁市以磁性材料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基础,推动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新兴行业发展;平湖市重点发展微电机、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培育发展自动化控制整机及成套设备制造企业;秀洲区重点发展光伏新能源、LED和装备电子等产业,培育发展自动化控制整机及成套设备制造企业;桐乡市则以项目为抓手,乘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东风,着重推进信息化的深度应用,打造国家智慧应用示范区,创新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
表1 2014年浙江省和嘉兴市信息化发展指数
表2 2014年嘉兴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三)嘉兴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嘉兴市各区市非常重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产品营销、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在“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下,全市规上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均加大信息化投入,在智能装备技术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咨询和电子商务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采用企业财务管理、购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企业占比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应用了重大耗能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事实上,我们说的工业与互联网融合也可以称作“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的提法更进一步明晰了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嘉兴的企业更是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渲染下,积极探索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希望能够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嘉兴市推进工业和互联网融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工业基础好、信息产业实力强等关键词,无不预示着嘉兴“互联网+工业”转型的成功未来。从调研的企业来看,嘉兴的工业与互联网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业务驱动型”的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形态
嘉兴的企业大多为外向型企业,随着企业客户范围的扩大和蔓延,发达国家对企业的各种要求使得企业信息化改造起步早、力度大。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0年前就开始信息化软件的使用,为了满足欧美客户的高标准要求,采购环节采用全程计算机化管理,所有的工艺过程均由中控室统一运行,此外,生产过程中使用高速摄像头监控,便于将实时数据提供给客户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目前,海利得的所有检测数据已实现联网,毛丝检测仪已与ERP成功连接,机器设备之间也实现了部分联网,正朝着智慧工厂的目标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创新驱动型”的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形态
嘉兴市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经完成了要素驱动的转型阶段,转而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众所周知,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国内大多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外向型企业,然而,嘉兴的部分企业已经逾越了这个阶段,它们从“机器换人”等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软硬件的使用中提升了效益,并且在转型的过程中意识到“互联网+工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不断创新成为部分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红狮宝盛科技自主研发了“机器人焊接”、“自动压铆机”、“自动植焊、攻牙机”等机器设备,建立了《企业人才自主评价体系》,通过频繁培训持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汉脑科技则拥有了超过20项的专利、发明,成为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企业。
(三)“质量效益型”的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形态
嘉兴地区的部分企业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以质量效益优异取得市场竞争力,突破了低成本竞争的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生辉照明将其产品定位为生产消费类信息产品,拥有自己的企业研究院,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使得其生产的智能照明产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进入苹果专卖店的中国品牌。此外,生辉照明已经着手后台建设,期望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的运营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的照明产品。
(四)“知识密集型”的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形态
嘉兴市相较于省会一线城市,在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为了解决人才瓶颈,嘉兴市成立了“浙江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嘉兴市人才改革试验区”,与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应用科技研究院两大研究平台,通过优越的实验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在嘉兴中短期停留,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嘉兴正在探索成立全国第一家科技保险公司,并且拟建立智能制造产业的服务基地。
(五)“无人车间型”的工业和互联网融合形态
工业的互联网化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生产系统的柔性程度,最终通过机器设备的互联网化,形成一个高度智能的类人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无人车间”、“数字工厂”。嘉兴市的部分企业已经有了“无人车间”,并且具备了“数字工厂”的雏形。莎普爱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滴眼液产品实现了无人生产,由一台机器完成所有的生产环节,整个企业通过销售管理系统、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物流仓储系统和ERP系统等软硬件的使用,实现了所有产品的物料系统全自动控制、全国销售系统的联网,以及仓库全自动定位、黑灯全自动作业,在稳定产品品质的同时,最大化仓库的空间利用效率,成功地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为嘉兴市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嘉兴凭借其良好的工业和信息产业基础,在“互联网+工业”初显成效之际,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要注意互联网工业化后的全景渗透和数字经济引导
在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要根据各个行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互联网应用深入实际经济内容之中,在对工艺流程全面梳理、优化的前提下,做好互联网应用改造升级的顶层规划设计,保持各个软硬件之间数据的平滑衔接。
(二)要注意培育“行业云”和工业大数据
在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要秉承“数字为始,经济为王”的信念,要建立云架构的数据中心,使得企业信息中心可以科学、灵活地运用来自智能设备的实时数据。此外,要积极地将数据中心与外部的产业链,包括物流、原材料采购等环节的数据联系起来,用云计算来支撑更多的产品生产知识库,要积极培育“行业云”,通过行业内数据的互联共享不断优化行业、企业的运营效益和生产效率。
(三)要具备开放、合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
在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深化工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互联网应用,还要在工业运营中全面渗透互联网精神,保持开放、合作、共享的态度,将企业之间传统的买卖关系转换为战略合作关系,一些优秀的“互联网+工业”企业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同行的参观和学习,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来发展制造业。
(四)要培育自主创新的设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
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普遍使用发达国家的制造设备和系统集成供应商,然而,从信息安全和企业运营安全的角度,企业要重视在制造设备研发方面的投入,尽快实现关键环节制造装备的进口替代和自主研发。
(五)要保持“互联网+工业”形态与企业组织架构的融合性、协调性
在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的不断融合,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也要随之协调优化,例如信息技术部和装备部的合并等,以降低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管理成本。
(六)要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随着信息经济的不断升温,工业企业的人才吸引力逐渐下降,这就需要企业一方面转变人才观念,要主动吸引与企业提质增效紧密相关的人才,而非社会普遍认可的高学历名校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培训工作,在对传统制造模式颠覆的过程中,很难有现成的高匹配人才,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以适应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