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松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而优秀的童谣,则是低年级学生乐意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童谣童趣盎然,琅琅上口,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童谣为教学载体,以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前置条件,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性,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会创造的习惯。
一、童谣唱一唱,学习习惯早培养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孩子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终生受益。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往往还把自己当做幼儿园小朋友,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是小学生的角色。所以《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4课提醒他们“小学生活开始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不一样了,小学生是讲规则、守纪律的,特别是小学生是有学习任务的。
课文首先用生动有趣的童话形式来启迪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个好学生?然后用儿童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要“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课文还留了两张空白儿童画,给学生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到这,我让学生自由补白,尽情发现、创造,随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学生一起创编了一首童谣:“上课铃声响,回到座位上。学具摆放齐,坐好看前方。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要积极,声音要洪亮。”我还把这首童谣与拍手歌结合起来,课间游戏的时候一边拍手一边唱童谣。这首童谣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有孩子成长的脚步和心声,明确指出了学习行为要求,通过反复呤唱,孩子们熟记于心,自觉对照。
二、童谣配游戏,文明礼貌要牢记
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和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讲文明懂礼仪的谦谦君子,是受到大家拥护和欢迎的人。反观我们刚刚入校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个性,有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情感淡漠,还有的不愿或不会与别人沟通,不懂得友爱团结,互助谦让。因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讲文明懂礼貌习惯,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1课《拉拉手交朋友》一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解并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养成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课文用拍手拉钩、交换名片、做游戏等方式,鼓励儿童文明交往,渗透文明礼貌教育。品德教学要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使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课堂结束前,我为同学们补充了两首童谣作为课间拍手拉钩游戏的内容,第一首是:“小学生,起得早。背书包,上学校。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要微笑。”第二首是《两只小狗》:“两只小花狗,一对好朋友,昨天吵了架,今天一起走。都说‘忘忘忘,又笑又点头。”在孩子们快乐的童谣游戏中,渗透友善、宽容等文明礼貌教育。
三、童谣夸一夸,争当小小发明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标志和民族进取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我们那些在校学习的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孩子的创造发明不同于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学会思考是教育的真谛,学会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长大后便可去进行真正的发明。因此培养儿童创新意识和会创造的习惯,就显得极其重要。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15课《 生活中的小创造》,就是从培养学生爱提问、善思考、会创造的习惯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体验发明创造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课文中有一个金点子行动:废旧物品再利用,“变废为宝”。于是在第二教时教学环节中,我布置了一个小制作博览会。曹子煦同学利用旧太阳能帽子上的电动机,制作了一艘电动船,上面悬挂着五星红旗;吕佳佳同学利用断了的钢皮尺,制作了一架精巧的小飞机;赵诗灵同学用饼干盒做了一个精美的抽纸房……“变废为宝”培养了学生善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创造意识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但这种意识须要持续的激励才能成为习惯。打铁须趁热,我用童谣对获奖学生进行表扬:你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发明,大脑会创造;你心灵又手巧,生活更美好!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将正确的认知融合在童谣中,可以激励学生形成持久性的行为和习惯。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七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