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红
【摘要】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除了常规的学校教育外,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可单纯依靠一项教育内容,需要多种教育有效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因此校外教育同等重要,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这样更有利于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均衡发展,转变观念,树立理念,让校外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校外教育;青少年宫;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应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创新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能力,这些单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来自各界的综合力量共同发力,才可能培养出能为社会效力的实践性人才。
一、增强意识,提升地位
现如今每个家庭大多一个孩子,他们除了正常的学校时间以外,没有课外活动安排的孩子在家基本就是电脑、电视、手机一条龙服务,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过多的陪他们,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思想懈怠,本应利用此年龄阶段的黄金时光学到更多的技能,但在家长和社会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延误了。有好多家长认为校外教育没有意义,它其实不是额外的课外辅导,而是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与发展特长的一种有效途径,这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为他们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铺路。只有先提升观念,行动才有可能落实,首先应从一线教师、广大家长、教育高层与服务人员入手,进行理念上的革新,让其重视。校外教育机构本身也应将自身的教育进行强化,增强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让其在社会教育的地位中不断攀升。
二、拓展阵地,构建平台
教育的实施必须要有适合的平台和场地,同时整合当地可用的教育资源,采用、征集现代化、先进化的教学方案,并不断学习青少年心理,让校外教育更专业,在教育中渗入思想道德内容,让他们在保证课外学习成效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比如青少年宫的工作就是进行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自己的力量毕竟是单薄的,应努力集合各界的优势让校外教育形式多样化,思想深入化,让人们更加认可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形式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校外教育机构可在教育中渗入亲情教育,并留亲情作业,帮家长做家务,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校外教育中的出色表现和一步步成长;时常去敬老院关爱老人;与消防队、交警队、博物馆等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的校外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且意义十足;跟学校携手打造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有效教育形式,经常沟通,互相学习,交流研讨,取长补短,让校外教育更加专业化,并被广大民众认可;校外教育机构设立丰富多彩的兴趣特长辅导站,努力去满足每个孩子的兴趣需求,让其在辅导站中真正收获技能和快乐。拓展性的校外教育阵地是一个完善的教育组织,让家长口碑相传,让学生乐不思蜀,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三、改进方法,注重实效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应努力把握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活动设置方面应努力做到符合规律,满足需求,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进方案,以他们的认知水平、身体素质程度、趣味偏好等为研究对象,逐步提升教育质量,找寻出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将方案落到实处。首先要从教师素质方面入手,教师要有不断创新的决心和积极学习的恒心,逐步增强个人修养,除教学专业素质以外,职业道德也要有严格要求,应对课外教育事业有满满的爱心与责任心,对待家长的态度要谦和有礼,有效沟通,努力做到做前问,做中学,做后思,让每一次方法革新都能顺利进行下去。
四、完善规章,建立机制
参与校外教育的孩子压力较小,学习状态比在学校的时候要轻松很多,若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懈怠,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即使是校外教育,也需要一个严密的规章,合理的制度来制约教师的怠职与学生的放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落实健全、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校外教育的有效进行。这些也可以大幅度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比如《校外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职工日常工作制度》、《校外教育奖惩制度一览表》等,可以有效提升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对每次的上课情况都记录下来,每周或每月给家长汇报一次情况,或根据记录进行奖惩,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在一个阶段内能做一个透明化的了解,进而知道该朝哪方面去努力。完善规章制度与机制的建立,是校外教育高效行进的保证。
总之,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更好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端正了人生观,为祖国培养了更加优秀的接班人。但现如今许多教育活动落不到实处,不能真正显现出校外活动存在的真正意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加以关注,并给予物质和理念上的支持,让校外教育真正发挥出其作用,让其能更好的为有理想、有追求、有生活情趣的孩子们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参考文献
[1]沈勤,刘波.对全人教育理念下校外环境教育的思考[J].学园(教育科研),2012(12).
[2]赵殊.关于校外教育办学方向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
育,2010(09).
[3]钱景霞.浅谈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J].中国教
师,2011(09).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