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探究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是上个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语言影响思维作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部分,对我国外语教与学的启示一直未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试图从语言影响思维的角度探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中国外语教学以及外语学习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以期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更上新的台阶,促使外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目的语,帮助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与思维 外语教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萨丕尔以及他的学生沃尔夫所提出的学说。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强式说;语言相对论,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影响思维,这是弱式说。萨丕尔认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你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任何两种语言,可以用来表征完全一样的社会现实,因为不同的社会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而并不是人们在一样的世界里贴着不同的标签。简言之,思维与现实是相对于说话者的语言而发生改变的,两种语言由于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的缘故导致了它们对世界不同的认知。”由此看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媒介,语言形式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由于语言受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多样性的语言反过来又影响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从而产生对同一世界截然不同的认知。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语言影响思维的观点虽然未被证实,但已经为语言学界广泛讨论和接受,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语言的确要影响思维,但并不决定人的思维;语言间的差异是有限的,跨语言的理解是可以实现的。这就为我国外语的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向和指引。
一方面,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给我们“教”外语的启示。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可以知道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首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文化输入只是作为传统外语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并且要在语言教学框架内进行,具体可以从目的语国家的历史知识,目的语国家成员共享的基本常识,目的语社会的语言惯例,一系列文化习俗,有声语言之外的其他要素,如表情、手势、肢体语言等方面着手。其次,教师在教外语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不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目的语文化,还能加深印象,以文化促进语言本身的学习,可以从词汇层面上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层面上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层面上不同的语法运用规则,以及话语层面上不同的使用风格等方面着手。
另一方面,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学”外语的启示上讲。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就在学习和接触这种语言所对应的思维模式。而由一种语言所造成的认知和思维上的不足,在学习了另一种语言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语言对数字运算能力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语中的数字体系非常规则,例如九九乘法表,而英语的表达方式里则没有这样的数字规律,所以母语为英语的人就没有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计算得快。其次,学生要明确母语与外语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转变成外语思维模式。例如,西方人认为属于隐私的一些话题中国人却习以为常: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常用“你吃饭了吗?”、“你这是去哪?”,而西方人则用“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朋友聊天时中国人经常谈工作和薪水情况,西方人则多聊公共事件和个人兴趣爱好。再如,称呼年长者时,中国人常说“您老”、“李老”等,而西方人把“old”等同于“useless”,这体现了中国以老为尊的传统思想和欧美崇尚个人奋斗精神的思想。然后,学生可以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进行训练,促进形成外语思维模式,再反过来帮助外语语言的学习。例如,词汇层面存在英汉语言中词的内涵外延不同的现象,句法层面有英语多使用被动句、汉语多使用主动句的现象,篇章结构层面有英语多用演绎法而汉语多用归纳法的现象等等。最后,外语学习者自身要增强文化学习意识。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的内容,还要了解和把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克服文化不适应的心理状态,使深厚的文化底蕴反作用于语言内容的学习。例如,汉民族强调主体意识,而英语民族突出客体意识;汉民族注重集体精神和传统家庭观念,英语民族则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之类。
综上所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说明了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尽管由于当前的研究水平,人们对语言和思维模式之间关系的认知还不足以形成一致的看法,但萨丕儿-沃尔夫假说是人类探索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它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应该在教外语过程中辅之以文化的输入,并倡导学生在学习并运用外语的过程中转换成外语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学习一门外语就要有意识地去学习这一语言的思维模式和它所蕴涵的文化,这样才更有利于驾驭所学的外语。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 Langue[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