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北峰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二语写作实证研究中,国内二语写作习得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正如程晓堂[1]、王克非[2]、蔡基刚[3]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的二语写作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二语习得者的写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篇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合乎语法、语义连贯的语言整体,而语篇特征(texture)是判断一个语段是否为语篇的重要标准之一。语篇特征指句子本身的结构以及不同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4]。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衔接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语义连贯的语篇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衔接手段来实现。
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语篇衔接理论,从语料库中随即抽取英语专业学生所写的议论文,采用定量分析法,考察英语专业学生连接手段的运用情况,以期为今后衔接理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1976年,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问世,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观点,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存在于语篇的内部,并有助于语篇中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5]。语篇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都必须是合乎语法的,语义连贯的[6]。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Halliday和Hasan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前者包含指称、替代和省略,后者指的是词汇衔接,而连接(conjunction)则是介于二者之间,主要属于语法衔接,但也包含词汇的衔接。
连接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诸如连接词,副词或词组等,体现语篇内部逻辑关系的手段[7]。连接关系可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即增补(additive)、转折(adversitive)、原因(causal)和时间(temporal)。本文将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分类方法,通过以上四种类型对语料进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中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及比重如何?是否存在某些连接手段被过度使用的现象?(2)如果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来自于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Spoken and Written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中的书面语子库(WECLL),研究者从中随即抽取了题目为“Education as a Lifelong Process”的议论文30篇作为语料,由来自国内9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完成。
本研究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分类方法,即增补、转折、原因和时间四种类型,对所选语料进行标记,统计和分析其中出现的连接手段。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以上四种连接手段的标记和分类均由两名教师分别进行,发现冲突之处再协调统一。在标记和统计的过程中出现的拼写错误,只要不影响原意的表达,将被视为正常的连接手段。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9.0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从表1可以看出,在四种不同类型的连接手段中,学生使用最频繁的是增补,共计103次,依次为转折、因果和时间,分别为65次、61次和55次。
表1 连接手段总体使用情况
表2所显示的是四种类型中各子项的使用情况。首先,研究者把增补手段细化为简单增补、同位语关系和其他增补手段三个部分:简单增补指的是一般增补关系,包括and、also等一些简单词汇。在全部56处简单增补中,and的使用多达36次。同位语关系包括解说和举例两个部分,在全部29处同位语关系中,such as、and so on等用于举例的词汇出现的次数达到21次。其次,在转折类型中,but的使用达到34次,占全部转折手段的52%。再次,因果类型中的so出现了41次,however出现了11次,二者所占的比例达到全部转折手段的85%。最后,在时间类型中,表示时间顺序和用于总结的连接词语分别是31次和10次,占全部时间手段的75%。
表2 各子项使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连接手段使用过程中,过度使用一些熟悉的表达。如在增补类型中对简单增补和同位语关系增补的大量使用,在转折类型中对but的重复使用以及在因果关系中对so的过分依赖,其结果必然会造成文体单调、乏味,降低语篇的质量。试举两例(语篇中的各种错误未做修改):
例1(from sample 17)
Also,we could never let them do anything over their energy.Moreover,we most teach them to exercise.
Young people should form good habits.Habit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one's whole life,and everyone must——agood habit for their life.So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when to sleep and when to rise,how to eat and how to eat with a good manner.And we must teach them to keep happy and confident,to exercise everyday.Just so.They can form a good habit for their life.
Gold mind is formed,when one is young.As we know,every good people or normal people should be honest and faith-keeping and they should be self-known.And these good quality should be form and we should help them.
例2(from sample 15)
For example,health is changing anytime.So we need to……So people tried their best to be healthy.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连接手段的使用上倾向于一些最为常见和熟悉的表达,如在例1中出现的and、also等简单增补手段,例2中使用的用于举例的表达以及so的重复使用。同样,在时间类型中,学生更多地选择使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表达,如first、second、third等。
常见连接手段的重复使用意味着其他连接手段使用的不足。例如,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因果类连接关系包括概括因果关系、具体因果关系、概括倒置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方面关系五大类,涵盖的表达形式达30多种,如hence、consequently、for this reason、as a result、in that case、otherwise等。反观语料中的数据,在30篇议论文中,除了so和because外,其他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手段仅仅出现了9次,占全部数量的15%。
通过以上的数据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最多的连接手段是增补;其次是转折、因果和时间;在连接手段的运用过程中的确出现了某些常用表达的过度使用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缺乏相应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根据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8],成功的语言习得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大量的语言输入,而最佳的语言输入量是“i+1”,也就是说二语习得者需要接受略高于自身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才能有效提高二语习得水平。写作作为一种语言输出行为,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的基础之上。连接手段的重复使用可能与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有关。首先,英语专业学生的精读及泛读教材以文学类居多,而且这类阅读材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习得效果。论述性文章相对较少,而且此类文章往往由于题材的严肃、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受到英语级别考试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中受到一种错误倾向的误导,仅仅把写作作为在级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手段,而不注重自身思想的表达。这种倾向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所谓的考试范文,规范其结构和用词,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连接手段的选择限制在固定的框框内。比如,为了避免文章逻辑的混乱,学生往往会在阐述每个论据之前,在段首加上first、second、third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文章中重复出现表示时间顺序的连接词。
第二,缺乏相应语篇知识的学习。基于篇章语言学的诸多特点,许多学者把其看作是指导二语写作习得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理论,学生在二语写作习得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篇知识[1]。因此,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相应的语篇知识便成了二语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教学更侧重语法和修辞,却忽视了语篇和体裁的分析与讲解,这种方式训练出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但在连贯和通顺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没有站在语篇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文章中所涉及到的语篇知识,以致学生的习作中缺乏丰富多彩的连接手段。因此,教师应把语篇知识作为日常写作教学的有效补充,向学生介绍基本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手段,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些手段,并运用到写作过程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二语写作能力。
本研究对收集到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定题语篇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应用各种连接手段进行写作的现状。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连接手段的四种类型的运用中均出现了对常用连接手段的过度使用以及其他手段的运用不足等情况。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本研究收集到的语篇数量较少,缺少定性数据的支持,所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
[1]程晓堂.基于语篇连贯理论的二语写作教学途径[J].中国外语,2009(1):65-68
[2]王文宇,王立非.二语写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04(3):51-58
[3]蔡基刚.十句作文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
[4]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44-45
[5]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7
[7]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3
[8]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53-54 (责任编辑: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