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军,杜文龙,樊秋妮
(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710077)
图书馆知识社区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借助传统社区交互工具BBS、E-mail、新闻群组和具有 Web2.0特征的Blog、Wiki、即时通讯、RSS、标签等社会性软件,创建一个以知识创新和知识交流为目的的合作共享平台[1]。在国外,1999年Scott Robertson和Kathy Reese提出要建立图书馆社区以促进知识共享[2];Qingling Yue等人通过对学术图书馆的虚拟社区服务机制的研究,提出通过用户兴趣矢量获得和兴趣形似度计算来解决虚拟社区构建过程中用户相似性关系测定和定量计算等问题[3]。在我国,胡吉明,张蔓蒂从交互和协作推荐两个角度进行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社区服务拓展研究[4]。
虽然有诸多理论研究,但是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的实践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应用社交网络软件构建图书馆社区,本文基于用户动态需求的特点,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出发,利用社会网络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模型,促进发展。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更加关注一对一的联结,首先,用户不需要在平台中遍历浏览以找到自己需求的信息,降低了信息筛选成本;其次,用户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将某些人或信息排除在自己所期望的交流协作圈子之外,降低了时间成本。
通过SNS理论构建的图书馆知识社区,网络节点的形成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图书馆用户为依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中心网络”,以某一节点为中心,其关系呈现聚散状态。虽然各节点有着不同位置,但是他们都与中心个体产生联结。如果从不同的节点出发来分析,每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中心个体”,都可以形成一个以该节点为中心的社区。整个图书馆知识社区就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区相互交叉、重叠、联结所构成的整体。从用户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用户所体验到的图书馆社区都是以个体的需要为导向建立的,知识和关系的组织完全是由自我决定,每位用户所体验到的都是在自己的“空间”里与他人建立联结,进行互动。
Gilbert Probst,Stefano Borzillo等人的研究表明人们偏好从人际网络而非文本中获取知识,并认为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反映个体或部门之间重要的知识关系,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协作、创新和传播[5]。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可以充分发掘人际关系网络和知识交流的联系,并在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嵌入用户知识转移过程。此外,图书馆知识社区将信息服务融入到用户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并不仅限于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还包括兴趣、爱好、心情等生活化元素的分享。在这样的社区之中,用户体验到的并不是简单的、强制性的知识信息交流和协作,而是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交流平台。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系统结构主要主要包括数据层、功能层和应用层三个功能板块,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系统结构图
数据层主要包括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库和管理系统,是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后台支撑,提供前台应用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工具;功能层主要包括个人空间、知识空及社交空间;应用层主要为用户提供前端HTML显示、知识检索等服务。
1.个人空间
通过个人空间,人们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社区成员,方便用户快捷地找到自己的兴趣节点,促进互动。用户可以通过微博、相册等手段来丰富自己的空间。个人空间中的功能模块可以分为用户展示、用户间交流和空间管理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个人空间结构图
(1)用户展示。用户展示主要实现用户对于知识和关系的获取、组织、存储等功能,主要是包括近期活动、日志管理、我的知识库、我的书架和个人借阅管理等模块。
近期活动:详细记录用户在社区中的活动轨迹,一方面便于用户日程安排和历史记录,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这些活动记录向好友开放,增进用户间的了解和联系。
日志管理:用户可以日志的形式报道活动、阐述观点、展示新知等,其他好友也可以通过日志增进对该用户的了解,用户可以对不同的人设置不同的权限。
我的知识库:建立以用户个体需求为中心的知识库,主要包括定制资源、个人收藏、个人论著和读书笔记四个方面。定制资源主要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定制的推送资源,该功能的实现要与图书馆数据库建立链接;个人收藏主要是用户在平时检索、交流过程中认为需要保存的图书、期刊、论文、日志等;个人论著主要是用户所生产的新知识。读书笔记主要是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想和记录,用户可以与知识社区中的其他用户分享。
我的书架:分为我要读、我在读、我的推荐、我的评价四个方面。“我要读”指用户需要阅读或者希望阅读的书刊和文章列表;“我在读”是指用户正在阅读的书刊和文章列表;用户可以通过“我的推荐”功能向好友或者圈子中的成员推荐相关的文章和书刊;“我的评价”是用户在读完某书刊或文章之后,可以通过评价系统对其进行评价。评分和书评可以与图书馆书目系统建立链接,经过审核以后就可以添加到书目数据库中。此外,该功能模块所展示的书刊或者文章都可以与其来源建立链接,用户可以通过链接方便的获得相关资源。
个人借阅管理:该模块是要将现有图书馆网站中“我的图书馆”服务的进行集成,实现书目查询、用户借阅情况查询、书刊预约、书刊续借、新书快递等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书刊借阅的统计情况向用户做资源推荐。
(2)交流互动。该模块所主要是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功能,主要包括好友问答、ASK图书馆员、信息共享、我的圈子等几个应用服务。
好友问答:主要用于用户之间知识信息的咨询,用户可以向特性的某个或某些用户提出问题,也可以以广播的形式向所有好友提问,被提问的用户会在自己的空间中看到该问题,并通过留言板、信箱等形式进行问题的解答和讨论。
ASK图书馆员:该服务功能通常是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系统相链接的,图书馆员也作为社区中的普通一员,与成员建立好友关系。
信息共享:该应用主要提供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换和文献互助服务,可以是用户主动将自己的收藏、著作拿出来供大家分享;也可以是某些用户发出寻找文档的求助信息,其他用户提供帮助。
我的圈子:与公众平台之间的衔接之处。“圈子”为具有类似兴趣或共同爱好而集结在一块的用户集合。个人用户能够管理“圈子”,可对“圈子”进行搜索、加入和退出等操作。
(3)空间管理。实际上是用户对于个人资料的设置和个人空间的管理。主要包括个人设置、好友管理、页面装扮、权限管理四个方面。
个人设置:包括用户申请社区时的账号信息,包括个人背景资料,如头像、性别、年龄、联系方式、阅读兴趣、专业等。丰富的资料使用户的形象更加鲜活,有利于增进用户间的了解,也为图书馆服务的改进收集大量数据。
好友管理:实现对用户的管理,尽可能的促进用户间关系的建立、信任的增加、联系的增强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页面管理:在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的空间选择不同的颜色和风格,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应用服务模块。
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是用户在维护个人隐私和实现公开交流之间所作的权衡,知识社区将这样的决定权完全交给用户,由用户来决定某一内容对某一成员的开放程度。
2.社交空间
从整体来看,公共空间是由一个个被称为“圈子”的子交流平台构成,共同的兴趣、爱好、地域、意识、利益、专业等相关话题成为聚集成员的吸引力[6]。每位用户都可以自由的加入自己所喜欢的圈子,参与圈子活动。每一个圈子都有一个聚集点,圈子内信息交流、共享和圈子活动都是围绕该话题进行的,因此圈内知识信息的内容相对集中。此外,公共空间服务可以帮助用户结识更多有着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好友。图3详细地展示了社交空间的结构和功能。
图3 社交空间结构图
(1)圈子成员:公共空间是由若干圈子组成的,某一圈子是由若干成员共同组成的,某一成员可以建立新的圈子,也可以加入到已有的圈子之中。通常情况下,圈子的发起人有权限、有责任对该圈子进行管理,批准成员进入、组织圈子活动、维护圈子秩序、任命其他管理者等。加入某一圈子则享有该圈子成员的权利并自愿遵守该圈子的行为规范。
(2)圈子活动,圈子中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圈内新闻、话题讨论、圈内共享、圈内推荐、你问我答、共同编辑、现实活动等。
圈内新闻:主要用于向圈内成员广播圈子消息,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外部新闻和信息,也可以是圈内的活动信息等。
话题讨论:每个成员都可以围绕圈内主题以发帖的形式发起话题,其他成员以回复的形式,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
圈内共享:圈子成员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与该圈子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上传到圈内共享之中,与他其成员分享。
圈内推荐:向圈子中其他成员推荐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你问我答:提供圈子成员之间知识信息咨询和解答的应用服务。
现实活动:这里发起的圈子活动主要是指现实中的成员活动。当成员间的交流协作不仅仅限于网络的时候,圈子成员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现实中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并不限于圈子的主题,而可以涉及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尝试着将网络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转移到现实中,实现从虚拟网络到现实生活的跨越。
(3)圈子管理,管理过程主要依靠圈子管理者对成员的柔性管理和圈子规章制度保障的刚性管理两个方面。圈子管理者包括负责公共空间管理的图书馆员和对某一圈子负有管理责任的成员。图书馆员的任务主要是审核该圈子的合法性,对图书馆知识社区中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负有管理责任的圈子成员,主要负责该圈子内成员的审核、成员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规章制度一般由图书管理员制定统一的公共空间活动规则,各个不同的圈子也可以在不违背公共活动空间规定的情况下根据主题内容制定本圈子的相关规则。之外,鼓励圈子成员参与社区活动,更多的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圈子管理的重要内容。例如,可以根据不同成员的参与程度和贡献累计积分,依次设置不同的成员等级,赋予不同等级成员不同的权利,或者将这些积分作为成员间获取和交换知识信息所需支付的货币等。
3.知识空间
知识空间的目标是为用户互助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如图4所示。
图4 知识空间结构图
(1)协同创作。利用 Web2.0的 Wiki技术,为做共同研究的用户集体编辑写作同一文章提供了技术支持。协同创作具有保留以往编辑记录的功能,对研究团队的组织和分工较有裨益。
(2)协同检索。用户利用这一模块,可以达到共同查找文献的目标。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某读者想找鲁迅的《呐喊》这本书,但在数字图书馆馆藏中未能查阅到或是已被他人借阅,于是放弃了阅读机会。有了SNS的帮助,读者就可以在协同检索这个模块里发布自己的“寻书启示”,其他这本书读者会对他提供帮助。
(3)文献互助。此模块有助于用户之间的书籍共享,它的意义在于通过书籍的交换,读者间的交流突破了网络的界限,变得更为现实。而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进行文献互助,不仅可以让读者以较实惠的价格获得自己想要的书籍,还能通过读者的捐书等活动丰富图书馆馆藏。
图书馆知识社区交流模型,解释社区成员在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角色的转换和两个平台的交流沟通,如图5所示。
图5 知识社区交流模型
如图5所示,成员A拥有个人空间1,成员B拥有个人空间2……成员N拥有个人空间n,圈子N,圈子M……圈子O都是公共空间中的一个子空间,即一个“圈子”,这些圈子共同构成公共空间整体。这些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知识社区的整体。
成员B根据自己的爱好建立圈子N,成员C对该圈子的主题也比较感兴趣,因此,加入了圈子N,从而认识成员B,两人通过交流和协作,建立好友联结,既可以通过个人空间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圈子N与圈子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协作。成员A与成员B建立了联结,成员B又与成员C建立了联结,那么成员C很可能通过对成员B个人空间2的访问发现成员A,从而使成员A和成员C之间建立联结。此外,成员C不仅加入了圈子N,还加入了圈子O,成员N也加入了圈子O的,那么圈子O就为成员C和成员N联结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以此类推,社区中的成员都可以通过朋友认识朋友,或者加入圈子等方式实现人际关系的不断拓展,为知识信息交流和协作的提供社会网络基础。
成员与成员间联结的建立是相互的,主要是通过建立好友关系的方式来标识,好友与好友之间就可以通过个人空间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协作。虽然公共空间中主要进行的是群体交流,但是对于某一成员来讲,寻找、加入或者退出某圈子可以在个人空间中“我的圈子”功能中进行管理和控制,该成员所加入的所有圈子都会在这里显示,这也是从个人空间进入公共空间的入口。而且用户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加入不同的圈子,其所拥有的公共空间就是所加入的圈子的组合,并不会涉及到其他主题的圈子。
本文构建的系统框架和模型从整体到部分、从内到外详细地展示了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的具体设想,系统框架设计展示了图书馆知识社区整体的功能模块和层次构建,个人空间模块框架和公共间模块框架具体展示了知识社区中个体交流和群体交流应用服务的实现过程,而知识社区的交流模型重现了用户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和场景。在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研究图书馆知识社区,强调图书馆用户个体之间的关联、侧重图书馆用户以“个体需求”为中心的关系网络的形成,同时将图书馆服务和信息用户的人际网络有机融合到一起,以用户乐于接受、主动参与的形式融入到用户的学习生活之中,为图书馆知识社区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Yalan Yan.Comparing digital libraries with virtual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ality [J].Library Hi Tech,2014,32(1):173-189.
[2]Scott P.Robertson,Kathy Reese.A virtual library for building community and sharing Knowled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13,32(7):107-122.
[3]Qingling Yue.Enabling E-Commerce Growth Throug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Virtual Community’s Culture[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2,3(4):279-294.
[4]胡吉明,张蔓蒂.基于知识社区的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4(3):117-123.
[5]Gilbert Probst,Stefano Borzillo.Why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succeed and why they Fail[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27-38.
[6]李艳.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