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务能力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015-05-18 02:59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服务

林 娜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重新审视与理性定位

经历了示范性院校建设,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科研实力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但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仍存在两大误区,需要正确定位。

(一)高职科研导向存在误区

一是传统科研思维导向误区:学术化倾向。许多高职院校一直无法摆脱传统科研的思维,学术化倾向明显。

二是管理导向上误区:科研评价体系中应用性项目考核指标缺失。不少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与科研评价体系,研究成果重“量”不重“质”,以论文、专著、科研项目(主要是纵向项目)立项数量及级别、引进经费数等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高职科研工作的理性定位

从科研的类型、层次、目标、研究方向上看,高职科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 “顶天式”的研究,前沿、高尖端的科研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因此,应与其错位发展,以错位原则明确高职的科研定位,才能凸显高职院校科研特色。

1.对高职科研服务目标进行理性定位

高职教育的区域性、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有着密切联系。高职科研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开展“立地式”科研服务。立足地方经济特色,结合自身的研究力量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需求融为一体,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这是高职院校科研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注重应用性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引领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或技术革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是“立地式”科研服务的主攻方向和重要内容[1]。

2.对高职科研服务对象进行理性定位

“立地式”科研服务的对象,主要以广大中小微企业为主,而非大型企业。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所占的比例较高,技术力量、综合实力等相对薄弱,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相对缺乏,这些企业对科研及技术服务有大量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成为双赢。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立地式”的科研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高职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立地式”科研服务意识薄弱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对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思想上不认可,行动上不积极,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科研服务的意识更为淡薄。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与企业的联系与互动,缺乏对行业、企业科技发展及需求的认识和研究,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相对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对科研服务更多地停留在倡导、研讨和自由实践阶段,缺乏应用性科研的自觉和氛围。

(二)“立地式”科研服务成效偏低

近些年来,虽然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企业的服务工作有所加强,但基本上仍停留在输送合格人才和企业员工培训服务的浅层次上[2]。由于没有深入中小型企业进行生产的实际接触和调研,不太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中的技术需求,很少到生产实践中寻找服务课题,因此,和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少,难以形成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开发的需求[3]。科研服务难以有效开展,科研服务的社会认可度低。

三、制约“立地式”科研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科研素质总体不强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脱胎于成人高校或中专,师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成人高校或中专合并、升格、改制前的教师转成高校系列的教师,整体研究能力弱;二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虽然多为研究生学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职业教育意识不强,缺乏企业经历,生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缺少产学研合作中实际项目开发的锻炼,社会服务能力较差;三是引入企业的工程师、能工巧匠或兼职教师,由于人才政策和待遇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此类人才比例低。总体而言,高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既有高学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研发能力的教师严重不足,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成效不理想。

(二)管理制度缺失

从实际情况可知,直到今天,多数高职院校大都没有制定下企业开展科研服务的具体制度和奖励措施,教师参与科研服务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制度缺失也成了高职教师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难以取得有效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纲要(2010-2020)》文件中均不同程度的提出,“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4]但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实践能力标准,许多院校因此也未予以真正的落实。有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无法达成实践锻炼的目的[5]。

四、福建省高职院校实证分析

福建现有5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75.93%的高职院校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经济发达城市,20.37%的高职院校设置在县级区域。从办学性质上看,全省有公办高职院校32所,其中,示范性院校15所(国家级或骨干院校有6所,省级示范有9所),一般公办17所;民办院校22所。民办院校比重大,占我省高职院校的43%。

根据课题组前往福建省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以及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指标》数据统计:2012-2014年福建省54所高职院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引入经费情况(见表1)。

表1 2012年-2014年福建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为企业技术服务收入情况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统计,2012-2014年福建省各高职院校专利授权情况见图1。

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省高职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务的能力较弱,表现在:一是技术服务收入总值方面,总量不高且不稳定。2013年高于2012年,而2014年却呈下降趋势。二是院校间技术服务收入差距很大,不平衡。示范性院校在全省总值中占比将近一半:由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入选基本条件是社会服务领先,其中包含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同时这也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示范性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较强,而民办院校较差,从近3年的技术服务最高、最低值以及分布情况可知。2012年技术服务收入最高值为897.7万元,其中有1所示范性、1所一般公办、7所民办院校收入为0万元;2013年收入最高值为898万元,有2所一般公办、8所民办院校收入为0万元;2014年收入最高值为3123.8万元,有6所一般公办、9所民办院校收入为0万元。三是在专利授权方面,由于知识产权获得是最直观的研发成果,从图1可知,全省专利总量低,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甚至不如2012年。

图1 2012-2014年福建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专利授权情况

五、提升高职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务能力的路径探索

(一)建立高水平科研队伍,为“立地式”科研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是拓展科研服务功能的关键。因而,首先要针对福建省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服务能力较低的现状,转变观念,苦练内功,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师科研队伍的整体实力。

1.实施下企业实践和落实联系企业制度

高职院校教师应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把教师实践能力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试行不下企业实践一票否决制。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制定了教师下企业制度,但还不够细化。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应实行分层管理、分类考核,按层次分类型,设置教师企业实践的要求、内容和考核管理,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服务能力的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应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一是针对新进教师无实践经验的特点,要求其下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重点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的现状,掌握工作原理,并将实践经验联系并结合到教学中。二是对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中级职称教师,要求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学习本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参加实际操作,掌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主持企业生产设备大修、扩(改)建等技术指导工作。三是针对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骨干或高级职称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和流程改造,并促使应用性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此外,还应完善并落实教师与企业经常性联系制度,制定具体的评分标准和细则,对教师进行考评。

只有经过这样的锻炼,才能造就一支懂科研、善教学、能服务的三能型教师,即“科研骨干、优秀教师、社会服务行家“三位一体”的专家,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成为一种常态。

2.加强应用技术研发骨干培养

采用“外引内培”、“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培养应用技术研发骨干,并做好梯队建设工作。许多院校常常采用聘请有建树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以培养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目的的系统培训形式。从“立地式”科研服务出发,一是各院校应尝试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新品研发人员举办专题培训或讲座,讲解企业的新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运用新工艺进行产品研发的典型案例,探索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平台。或是聘请专利代理公司的总工程师,指导如何成功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以此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二是充分利用福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契机,从知名高校软引进专家、学者做兼职科研人才,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形成老带中,中带青的学术梯队。三是把科研骨干纳入科研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科研骨干成长发展平台,实施科研骨干“访问学者”或“访问工程师”项目。安排专项经费,选派科研骨干到大型企业参加研究、技术开发,提升创新能力。

(二)构建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为“立地式”科研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科研平台建设对高校科研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建立能彰显学校科研服务水平的平台,如研究机构、专家和师生工作室等,以此为平台面向社会拓展“立地式”科研服务功能。

1.搭建经营性实体平台,成立专业性公司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整合研究优势,校企联合为突破口,协同攻关,不同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建成融产学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技术服务平台。搭建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提供科技支撑,这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科研服务平台,目前很多院校都在努力建设中。

高职院校还可尝试成立经营性实体公司,经营性实体也是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有效平台。如由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的“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下设的子公司——福职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该学院走出校园、服务企业的重要举措,也是福建省内高职院校第一家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管理咨询机构,于2015年3月成功入驻福建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咨询、人才、市场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该学院应为经营实体开办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支持,建立业绩评价机制等,实现专业研究和生产经营的长效互动,实现科研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建设企业专家工作站

各高职院校还应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借鉴本科院校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创建经验,成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企业专家工作站”,构筑为企业服务的新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企业具体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企业技术难题数据库”和“成果资源库”。高职院校可尝试组建,以来自企业高级技师的院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积极吸收政府、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和技术骨干,适时邀请知名高校学者做顾问,强强联手,与企业连结,成立研发团队,开展实质性科技研发合作、成果转化合作或人才培养合作,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技术推广的“代理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不断增强院校的技术服务水平。

(三)完善科研服务考核和激励机制,为“立地式”科研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科研服务的内容需来自企业,研究过程须服务于企业,科研成果须回报企业。充分运用科研服务工作的政策杠杆作用来激励科技人员,调动教师参与科研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专业教师科研服务的能力和成效。

1.将科研工作量与科研服务效果列入科研绩效考核工作之中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绩效的评价也是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津贴分配的主要依据。201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47号)中提出:支持高校自主评聘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各高校纷纷制定各自的职称评审办法,教师职务评聘是高校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各院校除了“量”上考核外,应把科研服务能力和效果作为评价高职院校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注重考核项目成果对社会、经济等领域价值的应用性指标,突出其实用性,增加科研成果形式考核的选项,实现 “立地式”科研服务的有效性。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横向项目;二是开展研究、调研并撰写决策建议;三是进行成果鉴定或评奖,以此界定成果的级别等次;四是技术发明,如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五是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推广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办法都是高职院校科研更为直接和有针对性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应给予较高的赋值。

2.对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实行专项的科研服务业绩考核,建立根据业绩大小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

对人才业绩贡献进行定量考核,以团队成员科研服务能力和贡献大小作为奖励的依据,并以考核个人转向考核个人表现和团队整体业绩并重。高职院校考核科研团队和平台,须有行业、企业的大师和技术专家参与,将科研服务对象的评价即企业的满意度以及应用价值,作为团队或平台项目成果验收的核心依据。在完成标志性科研成果后,实施相应的奖励,并随着业绩的提升,逐渐加大奖励的力度。此外,还可设立科研服务的专项奖励基金,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服务项目、成果的奖励力度和资助力度。

此外,建立合理的科研服务经济效益分配机制。如科技成果转让后的收益,可在扣除转让过程中所需的成本费用后,全部由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支配使用的办法,这将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及服务积极性,值得大力推广。

[1]银奕淇.提升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4):60-61.

[2]张登宏.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36-38.

[3]韩成标.基于后示范期的高职院校科研服务模式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18-120.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09-29)[2011-10-19].http://www.jyb.cn.

[5]武俊梅.示范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思考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21-24.

[6]许瑞超.以产学研结合提高高职高专学校的科研水平[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1):72-75.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服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