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读懂古诗词:明月几时有

2015-05-15 13:47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婵娟旷达首词

郑朝晖

很多诗歌脍炙人口,但是究竟好在哪里,要么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要么讳莫如深,故弄玄虚,说不清楚或者不想说清楚,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恶习。我总觉得不肯金针度与人是不对的,所以今天不揣鄙陋,为大家论说之:

比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说,关键是苏东坡在这首词里展现了一个纠结的灵魂。

“我越乘风归去”是要从现实生活中超拔出去的渴望,“又恐琼楼玉宇”则是对于红尘生活的恋恋不舍;“高处不胜寒”,是从许许多多人生顿挫中获得的切身领悟,其实也是为自己不舍红尘寻找到的很好的理由。你们看,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迟疑彷徨的中年人。这是我们也会有的人生的感慨,有时被身边的人或者事缠夹得烦恼,狠狠心想,索性抛了一切图个清静,但是随即就有了种种现实的烦恼让你选择向现实妥协,让自己沮丧地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一个男人。这样的人生你可以认为失败,但是却异常真实。我曾经对学生说,好的文学不是“导师式”的,动不动就对读者指手画脚,扮演指路明灯的文字最可厌了;而将自己的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袒裎了出来的反而打动人心。说到底,人生都是自己去过的,在苦闷迟疑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指点,而是需要一个能够一起承受的人。伟大的作品就是让每一个读者在人生的黑暗里不再感到孤单的作品。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两股力量的对抗。比如理性的“我”和感性的“我”总是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发生矛盾冲突,人生的选择便会因此呈现出一种张力,让人们的行为更有内涵、更为动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会无眠,因为分别的思念,弄得东坡实在无法入眠,他于是有了非常感性的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说实在的,月自圆缺,干卿底事,但是这种无理的埋怨又恰恰是深情的流露,甚至因为情之深处,已经顾不得常识和事实了,这叫做无理而有情。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理性的声音却在告诫他:“不应有很”。在这里,我们不妨细细品咂这个“不应”,它真的是一个有意思的词儿,只有面对确然发生、自己又不愿其发生的事情,我们才会说“不应”。所以,“不应有恨”,客观上已经承认了自己有“恨”的情绪,只是自己实在不愿意这样去“恨”,想勉力去从理智上排除这样的情绪。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你的理智越想驱逐的,恰恰是你情感上越是固执地纠缠的。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心理感受——东坡也不能例外啊。

在这样的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中,东坡拼命地为自己的理性寻找现实的理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任何人间的因果都能够找到自然界的暗示,而既然大自然已经暗示了某种必然性,人们自然也应该顺天景命,低眉顺目。不过“此事古难全”中,大家也应该能够听出东坡的无奈与慨叹。这样的表述,字面上是宽慰与坦然,但是隐藏在字面下的却是内心的无奈和寂寞。这样的句子,如饮茶,味道是有层次的,是随着时间化开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的结尾。这里“但愿”同样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词。“但愿”往往是不如意时候的期盼;千里共婵娟,似乎美好,但何如“并肩共婵娟”呢?所以这种借助于明月的“共”是对于“千里”相隔这样严酷的现实的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居然还需要加上一个不确定的期待(但愿),这样的无奈与伤感真的是深入骨髓的啊。

这首词所展现的诗人,真的不能够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宽慰与旷达实在也很勉强——注意,我们谈论“旷达”的时候(比如说某人很旷达),往往是有一个悲凉的背景的——但是,这样的状态和情感恰恰又非常动人:我们不是在东坡兄那里获得所谓人生的教益,而是找到了一个与我们一样哀痛、寂寞、感伤的朋友。他把我们内心所有,甚至是我们以为自己未尝有其实却的的确确在内心深处隐藏的东西激发出来了,我们发现自己的情感居然在八九百年前就有了应和,让我们终于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在面对生命的苦难,这就足够了。

猜你喜欢
婵娟旷达首词
千里共婵娟
神回复
相思无限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旷达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高宗的眼力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