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博
康熙二十三年(1684),翰林院检讨朱彝尊因私带抄书手入史局,被弹谪官。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在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但通过对朱彝尊家书、文学作品及大量史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此次弹劾事件与清初南书房党争有着紧密的联系。
被弹谪官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明末清初一流文学家、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朱彝尊应博学鸿词科,以布衣身份入翰林院检讨,参修《明史》;二十二年(1683),入值南书房,赐居紫禁城,渐得康熙赏识。二十三年元月,朱彝尊带抄书手入值史局,抄录各地呈进书,此事被翰林院掌院学士牛钮以“漏洩”罪弹劾,朱彝尊降官一级,搬出紫禁城,直至二十九年(1690)才官复原职。“抄书”本是古代文人获取典籍最普遍的方法,朱彝尊却因“抄书”谪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无明确记载,但通过对朱彝尊家书、文学作品及大量史料的考察,可见此次弹劾事件与清初南书房党争有密切关系。
幕后推手
许多史料除了指出事件弹劾者为牛钮外,还影射背后有幕后推手。杨谦撰的《朱彝尊年谱》中有“忌者潜请牛学士钮形之白简”的记载,由此可知弹劾背后有人指使。清史专家孟森在《己未词科录外录》中推断“忌者”为“高士奇”。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浙江钱塘人,康熙十六年(1677)南书房设立后被康熙帝钦点首批入值,食六品俸,赐居西安门内。汉官赐第皇城之内,这在清朝还是第一遭。康熙十九年(1680),赐同博学鸿词科出身;二十八年(1689),休致归籍;三十三年(1693),再次应召入京,仍值南书房;三十六年(1696),养母请归。前后两度入值南书房共十六年,可谓南书房第一权臣。据传康熙曾彻夜与其探讨书画学问,对他颇为欣赏,并说:“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高士奇也竭尽各种办法讨好皇帝,他的荷包随时都装满金豆,贿赂太监,掌握皇帝动向。高士奇在南书房占据了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康熙朝党争的重要人物。朱彝尊被弹劾与康熙朝党争有着密切关系。
复杂党争
康熙朝党争中的著名党派有索额图党、明珠党、徐乾学党。这些党派时间有先后,人物关系复杂,势力此消彼长。康熙初年,鳌拜专权,康熙帝需依仗索额图扳倒鳌拜,因此索额图一党独大;纳兰明珠其时势力不及索额图,但在撤藩一事上,索额图反对,明珠赞成,由此得宠;平定三藩后,索额图请求解职,明珠权倾朝野。与此同时,汉族大臣开始结党营私,结成以徐乾学为首的“南方派”,与以明珠为首的“北方派”相抗衡。高士奇是徐乾学党的重要人物,他在徐乾学的庇护下,以南书房为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与王鸿绪结为死党、与何楷结为义兄弟、与陈元龙结为叔侄、与王顼龄结为姻亲,权倾南书房。全祖望曾对南书房做过描述:“南书房……以深交中贵人、探索消息为声气,以忮忌、互相排挤为干力;书卷文字,反束之高阁。苟非其人,即不能容。”设立南书房是康熙帝学习汉文化,加强皇权,改善满汉关系、笼络汉族精英分子的重要举措,入值者绝大多数都从翰林院中选拔。因为能接近皇帝,掌握朝廷动态,对朝廷施加影响,所以南书房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高士奇由皇帝钦点首批入值,这奠定了他在南书房的核心地位。他与徐乾学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民间流传着“五方玉帛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贡澹人(高士奇)”的话。高士奇的党羽四处招摇,哄吓诈骗,通过收朝廷官员的‘平安钱来聚敛财富。
高士奇盘踞南书房七年,朱彝尊的入值让他感到威胁。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十五《本朝时事》记载了徐乾学和高士奇对朱彝尊的忌恨和迫害:“……泽州语予曰:‘当日潘次耕、朱锡鬯在南书房,与高澹人不过诗文论头略不相下,澹人便深衔之,一日语予曰:‘如此等辈,岂独不可近君,连翰林如何做得!予曰:‘如此等人,做不得翰林,还有何人可做?次耕略轻些,至朱锡鬯还是老成人。高士奇愤然作色曰:‘甚么老成人!将手炉竟掷地,大声曰:‘似此等人,还说他是老成人,我断不饶他。……”、“……朱锡鬯忽点讲官,东海恐其至南书房踞其上,遂嗾人为上言其毫无所知,动不得笔,而人又轻躁。遂乃斥去。严见时势乃尔,亦辞去。东海彼时,但见翰林有一人靠向前,或上偶奖一语,立刻便祸之,使去位。”朱彝尊的《和韵赠顾典籍贞观》诗也道出了他在党争中的无奈,“坐客细论钩党事,剪灯徐检故人诗。竹炉高咏教谁和?兰畹新声许自知”。朱彝尊不善权术,向往学术,在南书房的党争中必将成为牺牲品。
排挤原因
关于朱彝尊遭高士奇排挤,有因诗开罪说,称朱彝尊作了两首《咏史诗》来讽喻高士奇,引起高的忌恨,遭到弹劾。阮葵生《茶余客话》和陈康祺《朗潜纪闻初笔》都曾指出朱彝尊因诗得罪人,而孟森先生也赞同此说法,并大胆推断此人为“高士奇”。
朱彝尊《咏史二首》:“汉皇将将屈群雄,心许淮阴国士风。不分后来输绛灌,名高一十八元功。海内词章有定称,南来庾信北徐陵。谁知著作修文殿,物论翻归祖孝征。”第一首说韩信因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处于同列而感到羞耻,以此来影射对高士奇“特赐同博学鸿儒科”身份的不满。第二首则将高士奇比作“不能廉慎守道,大有受纳,丰于财产”的北齐丞相祖珽。更有趣的是祖珽作品《修文殿御览》是剽窃而来,而高士奇也曾托人著书,由此判断《咏古二首》是讽喻高士奇。但朱彝尊的诗编于《曝书亭集》卷十三,按编年应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弹劾是在二十三年。洪亮吉《北江诗话》中明确指出朱彝尊谪官在前,作诗在后,这也印证了《曝书亭集》的编年。朱彝尊写诗得罪高士奇的推断不成立,事实是高士奇指使牛钮弹劾在先,朱彝尊以诗讽喻在后。
同为江浙人的朱彝尊本应与高士奇、徐乾学等人惺惺相惜,为何会遭到排挤,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博学鸿儒的身份遭人嫉妒。
清朝初年,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很多汉族知识分子抵触清政府统治,为了分化汉族知识分子,朝廷推行“满汉融合”政策,为使一部分威望较高者臣服,决定举行博学鸿词科。然而授官之时,满官多冷淡、汉官多嫉妒,吏部不敢授以好职位,最终是康熙决定让五十鸿儒同入翰林。翰林原本需要科举考试三试后由皇帝亲点,十年寒窗也未必如愿以偿。而五十鸿儒,却只用半天时间,凭一赋一诗,轻松入翰林,这肯定会遭到未被荐举的汉族官员嫉妒。
朱昆田(朱彝尊之子)鸿词试前的一封家书反映了朱彝尊在京待考时的遭遇。家书写道:“父亲在此忌者甚众,有力者极其排挤,虽受知君相,而人言可畏,将来必无得理。与其在京做穷官,仍不如馆之可以救穷也。”朱彝尊的家书也有所体现:“奈文章虽人人叫好,不中试官意,如何?明中堂相见,待我甚好。据彼,竟云朝廷第一注意是我。”鸿词科后的家书中有:“吏部极其可恨,循资限格,仅拟授我等布衣为孔目。明中堂不平,乃改议授待诏。把局而顿改,真出意外。”信中所说明中堂即纳兰明珠。可见,在众官员不看好且极力打压、排挤朱彝尊的情况下,纳兰明珠鼎力相助,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也为他卷入党争埋下伏笔。
第二,表现积极,日渐受宠遭人嫉妒。
博学鸿儒大致可分三类:一类保全名节;一类犹豫观望;一类准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朱彝尊基本上属于这一类。据记载,修《明史》时朱彝尊曾连续上书总裁,谈体例、史料,提出建议,极为活跃,锋芒毕露,遭同事妒忌。翰林院中重要文字都归“三布衣”起草,朱彝尊就是“三布衣”之一,可谓风光占尽。《曝书亭集》中有大量记录朱彝尊在各殿侍宴、被赐居、赐禁中骑马等殊荣的诗歌。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除夕·保和殿侍宴》中有“紫路频除夕,青灯异往年。谁当颂椒会?犹侍圣人前”之句感慨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二十日·召入南书房供奉》云:“本作渔樵侣,翻联侍从臣。迂疏人事减,出入主恩频。短袂红尘少,晴窗绿字匀。愿为温室树,相映上林春。”可见他仕途腾达,受康熙宠爱,生活在荣耀和感恩之中。然而这些荣耀却招来同朝官员的嫉妒。
第三,与南北方党派的关系引人忌恨。
南书房虽是高士奇掌控的地盘,但朱彝尊入值南书房后却未加入高士奇党。两人同为浙江人,但博学鸿词科前几乎没有往来。朱彝尊写给高士奇最早的诗是博学鸿词科开考之前的《古意投高舍人士奇》,委婉地表达了应试是情非得已。两人素无往来,应试自愿与否与高士奇本无关系。朱彝尊很可能是对高的为人有所耳闻,有所忌惮,才虚伪示意。朱彝尊不愿结党高士奇还可能是出于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自尊,他出仕前已是文坛一流大家和文学领袖,而高士奇托人著书之事在文坛传为笑柄,他或许不愿与一个才华远不如己而又善于阿谀奉承之人为伍。
与此相反,朱彝尊与明珠父子交好。纳兰明珠曾在朱彝尊取试时鼎力相助,有知遇之恩;纳兰性德又是朱彝尊的挚友,朱彝尊曾说过:“平生知交赤牍笔疏,推曹侍郎秋岳第一,此外则容若侍卫”。朱彝尊经常参加纳兰性德组织的满汉知识分子聚会,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并由此结识了张见阳和曹寅等满族官员,形成一个稳定的人际圈。但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朱彝尊勾结明珠,结党营私。朱彝尊只是感恩明珠的知遇之恩,仰慕纳兰性德及友人的才华而已。然而与明珠父子交好,可能会让高士奇等人衔恨在心。
综上所述,朱彝尊才华横溢,以博学鸿儒这样既荣耀又引人嫉妒的身份出仕后表现积极,不断得到康熙帝赏识,他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又不愿参与党争,不屑与徐乾学、高士奇为伍,并且与明珠父子等满族官员结为好友,这让以徐乾学、高士奇为首盘踞并把持南书房的南方党人感到威胁,最终指使牛钮以“漏洩”罪将其弹劾谪官。朱彝尊是博学鸿儒中第一个入值南书房的,可叹不到一年就被迫离开,沦为党争的牺牲品。
结语
党争激烈的清廷和南书房岂容朱彝尊这样既无背景、又无靠山,才华足以对他们造成威胁的人立足。那时的清廷,如果不在党争中寻找庇护,招致迫害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和朱彝尊同样以布衣身份入选的潘耒也被牛钮以“浮躁轻率,有玷讲官”之罪弹劾。据考证,五十名博学鸿儒大多因各种原因在出仕后几年到十几年内或归、或罢、或死,唯一官运亨通的就是王顼龄,他恰是高士奇的姻亲,高党的重要成员。朱彝尊的遭遇是博学鸿儒仕途命运的缩影。这也刚好印证了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提出的清初党争由“南北之争”向“南人内部之争”转变的论断。
本文系2014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明末清初文人藏书研究——以朱彝尊为例(项目编号14SB002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