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娥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造成的心肌坏死,寒冷刺激、过劳等也易诱发该病[1]。由于该病起病突然,且变化快,因此,应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尽量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脏。静脉溶栓期间,应做好对患者的相应护理,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情,维护患者身体健康[2]。现搜集2013 年2 月~2014 年3 月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65 例患者,对其静脉溶栓治疗的优质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3 年2 月~2014 年3 月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65 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共34例,年龄29 ~73 岁,平均是(48.35±0.32) 岁,男20 例,女14 例。乙组共31 例,年龄28 ~72 岁,平均是(48.29±0.26) 岁,男19 例,女12 例。甲组和乙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甲组和乙组实施静脉溶栓,并给予甲组优质护理,给予乙组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在溶栓过程中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心律、生命体征、神志变化等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记录。溶栓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后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
优质护理: ①溶栓前: 心理指导: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给予其心理疏导,促使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使患者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向患者讲解疾病基础知识和治疗方法,重点讲解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消除患者较大顾虑。准备工作:为患者建立两条上肢静脉通道,便于抢救。对患者血压、呼吸、脉搏和体温等变化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并准确记录。②溶栓后: 预防并发症: 静脉溶栓易并发出血、低血压和心律失常。治疗后,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注射,预防出血; 延长压迫时间,或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和包扎。定期对患者血压进行测量,并准确记录血压变化情况,每隔30 min 测量一次,治疗3 h 后改为每隔1 h测量一次,当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后,适当延长测量时间。为了预防心律失常,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对患者应用阿托品、止痛剂和利多卡因等。运动指导: 治疗后1 d,叮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防止复发; 1 d 后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可鼓励患者翻身; 5 d 后指导患者坐起,并适当地进行四肢伸展运动; 14 d 后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并根据患者病情为其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并调整运动量,禁忌过度活动。饮食指导: 提倡患者饮食以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为主,禁忌辛辣、油腻、刺激性和胭脂类食物,少食多餐,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观察甲组和乙组的护理效果,并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组护理效果优于乙组,护理有效率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和乙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见表1。甲组和乙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1 甲组和乙组护理有效率对比[例(%)]
表2 甲组和乙组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较严重,应引起重视,做到及时发现和治疗。优质护理是在临床服务的快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3]。与常规模式相比较,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较高,效果显著。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对该病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时实施优质护理,护理有效率可达90%以上。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应用优质护理,护理有效率为94.12%,护理满意度为97.06%;应用常规护理的乙组护理有效率仅为80.65%,护理满意度仅为77.42%。甲组明显较高,表明优质护理的效果较好。本结果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提示优质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
综上认为,优质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杨 霞.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17):52.
[2] 李小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15):47.
[3] 孙小慧.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10(12):62.